编者注: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到吉林省调研考察。而在3个月之前,李克强总理也赴东北吉林调研考察。一时间,东北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与中央高层频繁调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日媒体将视角放在了东北人口加速减少上。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东北地区很多工厂周边的饭馆不断关张,医院产科护士也愈发清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东北三省超低的出生率。由于东北三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镇化水平较高,计划生育执行较好,近些年的出生率一直较低。到了这一代,年轻人受到观念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即使鼓励生育,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多生。
比超低出生率更触目惊心的,是年轻人口的外流。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人口每年净流出180万。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人口净流入地区到现在的人口大量流失,东北这个曾经辉煌的地区为什么就留不住人了?
凤凰小报告特别推出《你为什么离开东北?》系列策划,今天推出第一篇,此文的作者系新闻工作者。
以下是全文:
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东北工人家庭里,父亲在城郊的发电厂工作。我的爷爷是电厂第一批工人,我的父辈们在这里长大,他们都住在电厂附近的大院里,一起上电厂的子弟学校,毕业之后接替他们的父亲在工厂上班,这也是他们的父辈对于他们的最高期许了。
到了我们这一辈,童年也是在大院里度过的,但是却再也不能沿着原来的轨迹走下去。甚至我的同学在高考志愿填了“电力学院”的时候,无数家长一脸诧异地问他妈妈:“你还想让儿子回来?”
言下之意是,真的要儿子回来当“工人”吗?因为回家,意味着没有别的选择。发电厂、中石化和煤矿区,直至今日仍然支撑着这个东北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他们太了解一个做“工人”意味着什么,劳累、恶劣的工作环境、不畅通的上升通道,将和他们一样一辈子被埋葬在那个郊区的大院里。
而东北是计划生育执行得最彻底的地方,父母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东西捧到他们的孩子面前,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环境。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让孩子出国呢?如果孩子有能力,何必强迫他回来呢?除了稳定之外,他们想不出什么理由让孩子回家,重复和自己一样的生活。
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来了,国企真的还稳定吗?几年前中国石化的“买断潮”还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企业要减员增效,就意味着他们离开供职二十年的企业,领六万块钱回家,不过是几天的事情。从此你和这个企业,和“铁饭碗”再没有什么关系。你看,“铁饭碗”就是如此易碎。
父亲工作的发电厂从最初的中央直属企业到后来几经易手,现在我已经说不清到底归属谁管。但是我知道的是,从2014年开始,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规定和罚款让这个老电厂举步维艰,越发电就越是赔钱,然而却始终没有资金注入更新设备。他们等待着,只可能有两个选择,一切彻底结束或者一切重新开始。
有经验的人在一批批地离开,成为各地新建电厂的重要力量。新人进来却寥寥无几,父亲已经年近五十,仍然要在一线一身水一身泥地工作。他的新徒弟是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小伙子,简单明了地告诉我父亲他什么都不想学。一个月只拿两千块的工资,挣的还不如和女朋友做代购多,到这里来只是为了有地方交五险一金。“真的没有年轻人愿意来”,父亲告诉我,“当然了,你也不愿意。”
我毕业的时候,不是没考虑过回家。但是我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回去能干什么?一个学新闻的人,面对的是省级电视台和报纸都已经超过五年没有对外招聘过了,地级媒体能看到的招聘都是报纸投递员。至于非常规招聘,大概想想也就只能洗洗睡了。我从来都告诉别人,我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我真的有选择吗?
我在武汉上大学的时候,一个送我去火车站的司机曾经说,你们这些学生放假一走,整座城都空了。但是在那座东北的小城里,放假的时候,整座城市像是被重新输血过一样精神饱满,从北京开往东北的火车好像再开多少趟都不够。而年轻人们一走,这个城市就再度灰败起来。母亲前两天打电话告诉我,商场在一个接着一个关门,“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去逛啊。”她告诉我,而那家我很喜欢的餐厅也关门了,或许就像母亲说的一样,因为那是年轻人才喜欢的。
从到南方上大学到在北京工作,我仍然觉得东北是最宜居的地方。可以理所当然地踏着缓慢的生活节奏,可以肆无忌惮地操着大嗓门,这个地方好像随时欢迎你回去,无论你待多久。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休息够了,早晚还是要上路。我为什么要离开东北,或许是因为我想回去,但是却不能留下。(作者:高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