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配图
在最近数周,有关中国的讨论都是有关所谓的“太大而难以忽视”上,这似乎意味着,全球其他国家将不可避免的需要持有中国股票和货币。
据来自EPFR Global的数据显示,在MSCI拒绝将中国A股纳入MSCI指数的当周,全球投资者从亚洲市场撤资79亿美元,创出过去近15年以来的最大单周资金流出,其中绝大多数资金都是从中国市场撤离。
上述数据说明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关注中国的资金规模,相反,我们需要再度对中国比较有争议的基本面进行考量。
今年以来,人们对潜在债务危机的担忧已经被中国股市的火热行情所掩盖——中国股市是今年全球表现最好的股市。
但在上周,MSCI拒绝A股的加入申请说明,将中国股市视为全球主流资产类别为时尚早。尽管有关改革的讨已经甚嚣尘上,但中国在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并提升其透明度的努力上还有所欠缺。
让全球基金经理人将一个还无法自由买卖的指数,以及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纳入到全球指数以及储备货币当中的决定是不合适的。
除了让A股加入MSCI指数外,中国还力争让人民币纳入IMF基准货币,这无疑是中国“太大而不能被忽视”又一体现。但市场认为由于人民币币值还未完全由市场决定,让人民币纳入IMF基准货币还为时尚早。
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发行币值大于100元的钞票也说明,中国还没有完全放开资本管制。与其让IMF的决定来考验民众信心,还不如通过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来测试民众的信心,这更为简单。
只有这样,才能开始考虑人民币是否具备纳入全球储备货币的潜质,或将A股指数[-2.00%]视为全球股指。
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中国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其庞大经济体背后的巨额债务。Autonomous Asia的朱夏莲(Charlene Chu)认为,与近期出现的主要信贷危机相比,中国信贷[1.54%]扩张是史无前例的。
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让人难以小视,但与其说“太大而不能自已”还不如说“太大而不能倒”。
如今市场普遍存在的风险偏好暗含这一假定,即中国能够通过低经济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以及避免房市崩盘、债务恐慌和货币危机等一系列举措来成功应对有关经济问题。否则,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上述绝大多数论断是基于“中国政府的恐惧”推导的出来的,因为“硬着陆”会带来很多负面的经济、政治影响,出于这种考虑, 中国领导人绝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但随着质疑不断显现,中国领导人难以应对所有问题的概率逐渐上升。 那些投资者之所以依然对中国债务保持乐观水平是因为坏账以及其带来的破产增加还没怎么出现。但这在很大程度归因于所谓的“延期和假装”(extend and pretend)政策。
随着债务的不断攀升,危机已经显露苗头。债务重组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师认为,信用风险已经开始让银行体系难以喘息。
法国兴业银行[-4.59% 资金 研报]指出,尽管中国银行[-2.75% 资金 研报]5月新增贷款为9000亿元,但贷款余额并未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掩盖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局面而非用于为生产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考虑到利息成本已经占到GDP的15%, 这不难理解。
法国兴业银行还指出,信用风险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目前需要的是债务重组,而非推行更多的宽松政策。
尽管中国在有关债务重组上已经采取了一些举措,但真正有效应对破产还相差甚远。上周,中国将地方政府债务互换限额上调一倍至2万亿元。在银行前期抵制后,中国政府此次重新要求银行购买债券,但在数周之前,这些银行被告知不允许向不具偿付能力的地方政府项目提供贷款。
在不影响市场对银行体系信心的前提下取消对政府债务的隐性担保将注定不会成功。有迹象显示,中国会继续推进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无视银行目前面临的危机。
因此,投资者需要尤为关注中国“太大而不能忽视”的另一面:债务。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