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过去二十年里,中国是毫无疑问的世界头号工厂。但现在,中国目前正在将自己的用工需求转向机器人,这一转变将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014年,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大军中,中国工厂里的机器人占了大约四分之一,同比增加54%。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到2017年,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将居全球之首。
在高度工业化的广东,知名家电制造商美的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用自动化取代其家用空调部门的6000名员工,这大约是其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计划在三年内让工厂里大约70%的工作实现自动化。此外,该公司位于成都的一家工厂已经实现了全部由机器人操作。因此,中国工厂里的工作岗位消失的速度,可能将比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还要快。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是制造业出口,还有房地产、工厂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固定投资。事实上,近年来投资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接近一半。与此同时,国内消费支出仅占中国经济约三分之一,大致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美国《纽约时报》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毕竟,所有这些投资最后都得有回报:工厂要生产出能卖出并且能获利的商品,房子要有人住,房租要有人付。实现这些回报要求中国家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要大大增加支出,不仅是购买中国工厂生产的商品,而且要越来越多地在服务业消费。
实现这一点将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其中一个问题是,即便经历了最近的涨薪,相对于中国的经济规模,普通中国家庭的收入也还是太少。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民众有着非比寻常的储蓄倾向。据估算,中国普通家庭存款占其收入的比例高达40%。这可能部分是因为他们需要为退休以及疾病等考虑。
《纽约时报》称,发达国家采取的传统途径是先增加收入,并以制造业为基础构建稳定的中产阶级,然后再向服务型经济过渡。美国,以及后来的日本和韩国等国,都幸运地在科技远没有现在发达的时候完成了这个过程,而中国则正面临着在机器人时代进行类似的过渡。
自动化已经对中国工厂里的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995年到2002年,约有1600万工厂工作岗位消失,占中国制造业岗位总数15%。这一趋势还将加速。如果中国经济能为受教育更多的人创造大量技能要求更高的岗位,这或许就不是问题了。不过,最新分析显示,43%的中国员工认为,自己的教育程度高于当前职位所需。随着软件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岗位,特别是入门岗位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工厂似乎更难吸纳那些希望提升技能的员工。
《纽约时报》最后称,在机器人的崛起所带来的副作用当中,中国可能“很受伤”。中国经济增长水平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看来都是超乎寻常的,但也意味着,在适应新时代的现实中,中国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