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报道 外媒称,只要粗略浏览一下过去三个月的财经媒体,你也许就会有一种印象:中国准备切断与美国国债和美元的关系。鉴于近期人民币贬值(其推动因素是净资本流出,而不是人为干预),以及媒体报道的去年底中国减少购买美国国债,出现中国可能“抛弃美元”的担忧并不令人意外。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4月3日报道,分析人士担心,中国已开启减持其1.3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的进程,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限制美中经济相互依赖的目标。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一进程将提高美国政府的贷款利率,并通过削弱对美国国债和美元的信心颠覆全球金融体系,甚至可能因为减少美中互利的重要来源而激化美中紧张关系。
幸好,这种对数据和近期趋势的解读并不可靠。据媒体报道,2014年中国减持美国国债近260亿美元。即使以面值来衡量,这也远非前所未有的规模。2011年,当资本大量流入时,中国人民银行也曾采取同样的措施,削减了可用于投资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中国近期的资本流出也许产生了同样的影响:投机商将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这种资本流出的推动因素是外界对中国经济减速和国内债务增加的担忧,而不是中国政府采取的策略。
同样值得怀疑的是数据本身的真实性。据财经媒体报道,到去年底,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净购买额达到近150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似乎与媒体报道的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不符。许多分析人士推测,两者的差额是中国通过欧洲债券布鲁塞尔清算行等中间商购买美国国债的结果。
中国通过中间商购买美国国债的原因现在已经显而易见。鉴于资本流出和经济疲软导致人民币贬值,公开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将给人民币带来额外的下行压力,而这是中国不希望看到的。推动这些购买行为的不是有利于出口的干预目的,而是更基本的需求:将中国贸易盈余放在一个规模和流动性都足以支撑它的市场中。只有美国国债市场的规模和深度才足以支撑每年近1000亿美元的资本流入。中国根本没有抛弃美国国债,实际上,中国减少购买美国国债完全不是中国政府的选择。
如果中国真的要开始减持美国国债,就必须至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两个:第一,中国经济重心从出口和投资转向国内消费;第二,人民币国际化;第三,中国必须找到一个安全、稳定的新市场,以存放其过剩的流动性。
前两个条件将解决中国的长期问题,即出口收入以美元计价。中国旨在将出口导向型经济转为消费导向型经济的努力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将不再以只能投资于美元资产的美元为主。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经济尚未出现转型迹象。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占比为35%,仅相当于美国家庭消费占其GDP比例的一半。而且,这个比例自2008年以来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导致大部分收入流入少数精英阶层或政府手中,而不是流入最有可能消费的普通家庭手中。在中国经济完成转型或中国政府愿意容忍经济大幅减速之前,中国都将继续依赖出口以及以美元计价的出口收入。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