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春天,王海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国内开始购假索赔,带动了一批个人打假索赔者,掀起了“王海现象”的浪潮。这一年也被媒体评为“消费者维权元年”。
2015年3月末,成为打假英雄二十周年时,王海再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一条“花200万买假赚回400万”的报道,让王海重回镁光灯前。
对此,王海已经疲倦——二十年来,中国的骗术就那么两下子,但他依然“每年都忙不过来”;二十年来,他已习惯名满天下,也时常谤满天下;二十年后,王海更想聊聊“价值观”。
在他眼中,自己曾是时代的弄潮儿,风光无限,也曾陷入低谷、一度沉寂。现在,他更想成为一个建设者,用“交易理论”改变中国社会。
问题在于:王海已经准备好了,那么,这个时代呢?
生意忙:钱多好赚二十年
昏暗的灯光下,墨镜泛着晃眼的金光。这个伴随王海二十年的形象符号,如同枪口,让人难以直视。
它仿佛有种魔力,一摘一戴间,便是两个王海:前者是个面善憨厚、偶尔结巴的微胖中年人,在咖啡馆坐了半晌也无人注意;后者则面无表情、措辞严谨,一如他在公众面前的符号形象。
王海已经习惯了戴着墨镜的生活:3月下旬,媒体曝出他去年“花200万买假货赚400万”,引发热议。在他看来,这种说法有些哗众取宠,“实际上减去各类成本,最后也就能赚百八十万”。2013年,就有媒体称,王海一年凭打假 “身价千万”。当时他曾豪言:“在北京,一套房子就值1000万元,这点算什么?”
最近他的确接了一笔大单子,正对温州某个拥有两大中国知名地产商背景的在建小区进行调查,以证实其虚假宣传。据王海估算,一旦维权成功,按每户20万元的索赔金额,开发商要赔偿一个亿。
小区保安室的墙上,贴着四张他的照片,并注明:此人禁止进入施工现场。然而,后来他还是进去了——不戴墨镜,警卫认不出他。
3月25日是他人生转折的纪念日。1995年的这一天,20岁出头的王海买到两副假索尼耳机,随后一口气再买10副,以《消法》第49条为依据,向北京隆福大厦提出双倍索赔的要求,获得2000多元赔款。各大媒体蜂拥而至,他被冠以“中国打假第一人”之名。
二十年来,他的身份没有改变:依然在打假前线冲锋陷阵,每次亮相都引发“知假买假”的争议,每年3月中旬都会被媒体集中报道一番……只不过,频率越来越低。
王海并不在乎媒体关注度的下降,因为“生意并不受此影响”。而针对圈内同行“第一人不一定最优秀”的评价,他有些不屑:“不知这个说法有何依据。(圈内)收费最高的个案,肯定是我们做的。”他透露,目前公司的人才流动性很低,鲜见跳槽。钱多钱少,不是问题。
在王海眼中,二十年来中国的骗术就那么两下子,打起来没有难度,但依然“每年都忙不过来”。
这是否有些悲哀呢?回答这个问题时,他笑笑:“还是宣传点正能量吧。”
交易论: 人人自私则社会公平
王海更愿意谈“交易理论”,一种听起来冷冰冰的价值体系。
王海发给搜狐新闻的一份文件材料中,他将交易视为铁则:它是人与动物间最大的区别,国家和法律都是为“保障公平交易”而生的组织和契约。它还是法治、国家竞争和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人类社会最大的矛盾,是因“组织不对等”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不公平,造成掠夺和欺诈。
这套“基本法律常识”,是他多年来琢磨出来的。文件结尾写道,“相信习主席将很快带领中国回归常识”。
在他眼中,人生就是一连串的交易,婚姻也不例外,“你付出精力和情感,获得了爱情带来的幸福感,实现生殖利益最大化,很公平。”他说,连妻子也认同这个观点。
这种思维方式几乎成为一种本能,让他很少再出现生意上的错误,也失去诸多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他将一切行事纳入四个原则中:正当性、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且权重严格按先后顺序递减。
王海对生人有种近乎偏执的不安全感——采访开始前两小时,他才确定见面地点。为此王海要从北京的西北角穿越到东南角。迟到近半个小时后,王海慢悠悠出现,没有任何解释。
几天后,他告知搜狐记者,其实那天他早到了,派人悄然盯梢一番后,确定记者身份才露面。其实,通过对记者约访的谈吐,他已经做了肯定判断,但他认为还是“谨慎一点好”。采访过程中,王海的手下一直在隐性警戒,并记录各种信息。王海不愿多说打假的具体案例,也是因为这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他领导的打假为目的的商业咨询公司,运作流程颇似影视作品中的情报部门:“业务”由四五个团队分头执行,由各个“项目经理”单独向王海汇报进展。不同团队间鲜有交集,很多人互不相识。
重头戏来自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举报和付费调查。无论是否属实,王海都接,从不担心“恶意竞争”带来的道德问题。前提是,客户得签一份“保本合同”:确认为真,那就继续深挖到底;发现为假——对不起,不做,钱照收不退。尽管条件略显苛刻,但低于30万的单子,王海基本不考虑。
他会定期主持会议,筛选确定新的打假目标,筛选的标准是案例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这种主动出击利润不大,主要为收获公众的肯定,“就像柴静拍了雾霾纪录片后,也会收到巨大的、无形的益处一样”。
“相比道德,利益才是最大的驱动力”,他说,“如果每个人都自私,社会就公平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