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 看看中国土豪们都把什么买脱销了
这并不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我们总是能听到中国游客刷新纪录的境外扫货新闻。作为美国旅游协会主席罗杰·道描绘的“会走路的钱包”,中国游客的花钱能力有目共睹,一直以来各国也对中国人的购买力垂涎三尺。从爱马仕皮包到虎牌电饭煲,从免税商店到普通百货大楼,很多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狂扫的货,已经超过了一般旅游手信的范畴与意义。
不管是奢侈品,还是生活必需品,不买就亏了———相信这是中国游客境外扫货的共同心声。这些年,因为中国游客抢购而脱销、断货的物品到底都是些什么货?在这里,通过梳理和总结,可以得知国人境外购物心理的演变。
从最初出国买特产、名牌服装,逐渐发展到买马桶大米,中国游客就差搬水搬空气了。这是典型时代的典型缩影,也是一群人焦躁不安的消费狂欢。
[观点]
关于国人海外扫货需要反驳的传统观点
●中国制造不行
关于中国游客海外扫货,最常见的评论是“这是中国制造的尴尬”,连日本网民都调戏“中国制造”不行。
驳斥:如今时代已经不同,在中国游客最初走出国门看世界之时,多数人对“中国制造”避之,唯恐不及。虽然现在对于同种物品,也还更倾向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土耳其等非中国造货物,但出门购买“M ade in C hina”的商品已经越来越多。因为即使是中国制造,中国游客也多认为在国外买到的产品,质量更加让人放心。这并不单纯是“中国制造”的错。
●中国游客崇洋媚外
作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有新闻称中国人在海外扫货,用集装箱运回中国,有人直斥这种夸张现象“崇洋媚外”。
驳斥:中国人习惯海外着魔般扫货,绝非仅仅“崇洋媚外”能概括之,实质上是“不安全感”与“信任危机”。国外的货品,人家不用特地做广告,我们也对它们死心塌地,甚至形成一个固定思维模式:国外绝大多数产品,质量更保证,哪怕是中国出口到国外的东西,也比国内市场上的更值得信赖。
●中国人有攀比心理
有人总结了中国游客的购物特征,比如非理性、贪图便宜与贪图价高的冲动购物,并指出这折射的是中国“土豪富人”的攀比心理。
驳斥:有钱消费得起很正常,不排除有少数攀比心理,但追求性价比、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性。你看连鸟人教练穆里尼奥也到广州站西扫货,就知道贪图便宜并不只是中国游客才有。有钱买东西,应该心安理得,没钱还高消费才是攀比心理。
●中国游客都是只会购物的“土豪”
在海外,因为购买力惊人,中国游客成了“土豪”的象征。有人更妄自菲薄,说:每一名中国游客在国外都是一面展现中国形象的镜子,中国游客要把形象从“土豪”变为“绅士”和“淑女”,从任性变为知性,从“会走路的钱包”变为有教养的背包客。
驳斥:“土豪”是一个需要重新被定义审视的名词,有时候,歧视色彩太过明显。中国购物大军的“上帝之路”毁誉参半。一方面他们博得“有钱人”、“拯救世界经济”的好名声,一方面落下“不识旅游内涵”、“除了会购物一无是处”的话柄。这是偏见。
[清单]
这些年中国游客抢购的货品排行
这些年中国游客在海外“疯购”,但截至目前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热点货物排行。一些地方旅游局发布的排行多以点概面,通常只适应某地区某季度。下面,综合近几年境外各地对于中国游客货品购买的不完全统计,梳理总结大致排行如下,不一定十分准确客观,但有一定的参考度。
●药品
这其中也含部分保健品,境外扫货热点地包括中国香港、台湾,日本、泰国和印度等。
●时尚奢侈品
跟护肤、化妆品的消费地区大致一样。不同的是护肤、化妆品中,日系、韩系产品占相当大比例。
●小孩、婴儿用品
小至奶粉、纸尿布、奶瓶,大到婴儿车、婴儿床……小孩、婴儿用品占中国人海购的比例逐年攀升。其中澳洲、日本、欧洲、港澳为主要扫货地。
●护肤品、化妆品
以日韩、欧美、新加坡、迪拜等发达地区为主,各机场免税商店是最大受益者。
●日常电子产品、小电器
热点购物地当属日本。不仅电饭煲,剃须刀、相机等也是国人重点购买货品。现在这部分的扫货潮也逐渐扩散到韩国、欧美。
●食品
最初集中在各地土特产比如茶叶、咖啡、可可等,现在包罗万象,连购买方便面、大米也被列入行程。热点购物地广,几乎遍布全世界。
●生活用品
这个货品范围越来越大。有不少人甚至恨不得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从境外购得。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