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行长周小川3月将卸任 任期内留下两个遗憾 |
www.sinonet.org 2013-02-04 中证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2013年3月,周小川即将卸任中国央行行长之职。
他收获了诸多赞誉。作为建国以来任期最长的央行行长,周小川任职的十年,是中国过去30年中通胀水平最低也最稳定的时期。从北美、亚洲到欧洲,多位官员和业界人士称赞他是一位世界级央行行长。
然而谤亦随之。
他在任央行期间,央行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央行资产超过美联储成为“全球第一大行”,他因此背负了“货币超发”的指责。
他将带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尚未完成的遗憾卸任,也许遗憾还有更多。生平抱负是否尽展,他人无从知晓。
“周小川是中国经济界一位杰出的思想者,他深邃的目光永远投向中国经济的逻辑深处。”有学者评价道。
“最难搞懂”的行长
身为央行行长,周小川常被国内媒体冠以“中国的格林斯潘”之称。周小川说话爱绕弯子,也被市场和媒体认为是这位央行行长和格林斯潘的相似之处――鉴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巨大,这也体现出周小川的谨慎作风和精深学识。
他的每次公开演讲都备受关注。市场竭力挖掘、揣测他一字一句间可能蕴含的信息,力求追得上他的思维。2012年两会期间,在央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人民币升值是否已经结束”这一问题,周小川回答了两段话。他总结说:“我想这个事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不会那么简单。”
这一表态却让国际两大顶尖财经报纸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猜测。发布会翌日,英国金融时报刊发题为《中国暗示人民币可能停止上涨》的文章。而《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则是《北京暗示人民币的上涨还未结束》。
有记者评价,央行新闻发布会上,周小川的表现“像一位老师面对期末考试前来套题的学生,既严肃又狡猾。”
更多时候,“学生们”没有“套题”的机会。在两会新闻发布会这样的“规定动作”之外,他在公开场合极少主动提及货币政策。2008年12月,周小川在一个公开论坛上作了题为《扩大内需、升级换代、关注气候、支持减排》的演讲,阐述金融市场在碳配额定价中的作用。当他从全球变暖侃侃讲到二氧化碳捕获技术时,台下众人已经完全“石化”,习惯翻译金融领域的同声传译也磕磕巴巴,不知所云。
2010年3月4日下午,周小川在两会政协经济组驻地被记者围追堵截。他微笑着比了一个“六”的手势,意思是6日发布会上再回答问题。但几分钟后,网上就传出“周小川暗示6月加息”的消息,甚至股市在尾盘时也向下跳了一跳。这场闹剧令人啼笑皆非。
但这些或许都不是让周小川最无奈的事情。由于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周小川在国际场合也是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时媒体甚至官方发布的新闻令人始料未及。
2012年11月,就在“钓鱼岛”事件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时,在墨西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间隙,周小川与日本财务大臣城岛光力相遇。一转身城岛光力就向日本媒体高调宣布“与周小川在会议期间相遇并有谈话”,并宣称“能打一下招呼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城岛光力还进一步推断说,双方将“在可能合作的领域展开合作”。
周小川的“难搞懂”更多时候可能源于他的学识精深。
他年轻时在黑龙江852农场插队,这是一座紧邻俄罗斯的农场,他的师傅姓杨,是山东滨州人。杨师傅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周小川非常好学,经常捧着书苦读。后来他先后就读于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直至博士毕业。鲜为人知的是,2006年在852农场成立50周年之际,周小川以个人名义捐了一笔钱,回报这片自己曾洒下青春汗水的黑土地。
周小川英文流利。他平时阅读的基本都是英文文献材料,在车上、在机场、在无聊的会议上,随时会掏出一篇英文论文来研读。据说周小川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一些文件的批示中常常出现英文。那时证监会官员一有空就苦练英文,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周小川到央行之后,有一次正开着会,一位司长就匆匆跑出来。原来是周小川布置工作时用了一个颇专业的英文名词,这位司长不明白单词意思完全接不上话,又不好意思问,赶快跑出来找助手翻词典。
在一些会议上,外国官员或嘉宾用英文提问甚至“刁难”,他也能用英文从容“回敬”。2010年博鳌论坛上,主持人格林伍德突然抛出一个政治涵义很浓的问题,质问周小川“中国不太愿意担当全球领导的责任”,随即还有意转过头去问印度央行行长“印度是不是更愿意在海外事务中发挥效应”。周小川用英文引用了邓小平“韬光养晦”的观点,四两拨千斤地回应了咄咄逼人的提问,表达了中国坚持和尊重由多国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秩序。周小川的“高深莫测”再次派上用场。
“最时髦”的周主席
周小川在证监会的经历颇有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周小川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证券市场至少有三件大事要追溯到周小川。一是QFII。二是股权分置改革。三是证监会放权。
2000年初,周小川担任证监会主席。甫一到任,就提出众多改革思路。对于之前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来说,这些前沿的思路很有挑战性,但也引起了“书生意气”的质疑。
十几年前,国家部委大批引入海归还比较少。但当时的证监会随便掰掰手指头就能数出高西庆、史美伦、汪建熙等一大批有海归背景的官员。
在他任内,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跨出一大步。证监会开始密集研究国际证券市场的经验,华尔街、芝加哥期交所频频看到中国证监系统人员的面孔。证券市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也是从那时开始。2003年,QFII正式进驻中国股市。鲜有人知,在此之前,整个团队已作了大量铺垫。
也是在其任内,国有股减持的思路第一次开始付诸实践,尽管由于环境条件不成熟被搁置,但为之后轰轰烈烈的股权分置改革打下了基础。
周小川有一句名言:“证监会应该当好裁判员,不偏向、不下场”。他努力促使证券市场回归市场化本义,整肃市场秩序。在他任内,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变“审批制”为“核准制”、出台“退市令”、对操纵股价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在2002年12月5日的一个论坛上,即将离任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做了题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他一贯的市场化的观点。他说:“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就让市场去调节,解除管制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证监会取消了32项行政审批事项,就是解除管制的重要体现。”“我们将会给市场机构和自律性组织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发展和创新。”这是他对主政证监会思路的一次总结。
证监会主席向来是坐在“火山口”上。尽管他的努力奠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几块基石,但也因为B股开放套牢内地投资者、国有股减持激起流通股东反对这两次“滑铁卢”,引来“改革脱离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和承受能力”、“股市杀手”等批评和质疑。
也有人说,作为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的“运气”不太好。赶上股指冲高下行,市场趋冷。还有一个遗憾是,早在他任内,深交所已经开始筹备创业板,从2000年8月到12月忙活了5个月,却因种种原因未成行。创业板就此搁置近十年。
尽管如此,美国《商业周刊》在2001年却将他评为“决策者之星”,理由是“他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越来越像美国的华尔街而非赌城拉斯韦加斯。”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