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白卷英雄”张铁生近期成为社会的新闻人物。从事情本身来看,并未有什么突出之处,资本时代演绎“青蛙”变“王子”的故事,虽不是铁律,然亦不少见。张之受关注,当然是他曾经的身份和大起大落的人生所包含的符号意义。不过,张能默默“潜伏”于拟上市公司,成为一个身价不菲的“准富豪”,以及社会对此的理解和宽容,还是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日趋务实和商业化。
张铁生被中国人记住并载入当代史,自是因为他当年反潮流的“英雄”之举——“白卷事件”。1973年,还是知青的张铁生参加了辽宁省当年的高考,在理化考试时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后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未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张随后被“四人帮”看中,1975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不过,张的风光日子并未延续多长,1976年随着文革结束随即受到审查,从一个众人仰望和效仿的“政治英雄”而堕入深渊,在监狱度过15年后于1991年被释放。
今天回顾张铁生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公允地说,当年使命运转折的交“白卷”行为,比起文革时的许多风云人物来,要光彩和干净得多,因为他并不是靠告密、牺牲别人上去的。这点很重要,至少说明张的个人品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坏,从而某种意义上可以解释,在他落难后人们为什么没有对他落井下石。相反,根据一些报道,他周边的很多人包括曾经受其牵连的一些同学,插队时的村民,都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帮助。
我们今天评价张铁生,还要澄清另一问题,以为张是有意在投靠“四人帮”。如果这样认识问题,就简单了些。应该说,张后来被“四人帮”赏识,不是他预料到的。张当时写那封“致领导的信”,固然反映他的眼光可能比同时期的很多知青要独到,但如果认为他洞识了当时的政治气候,未免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想法。设身处地地想,作为一个底层知青,张是不可能了解当时上层政治状况的,他在试卷上写这封“致领导的信”,半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半是希望因此能引起阅卷老师的重视,体谅自己考得不好,从而对自己“高抬贵手”,如此而已;不太可能幻想能被高层领导看到,并被改变命运,否则,张就果真是个天才了。当然,张的这个大胆的举措客观上符合了当时政治的需要。但话又讲回来,当这样的机会到来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拒绝如此诱惑?
我这么说不是要美化张铁生,或为之翻案,只是想强调,处于大时代中的人们,很少有人能够洞识和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多数人只能由时代所决定和摆弄。就此而言,个人是渺小的。尽管如此,一些基本的底线和品质应该守住。比如不作恶、诚实、感恩等,在这基础上,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到宠辱不惊、做事执著,有耐心、肯吃苦,那么,成功的概率也就大些。
应该说,张铁生身上具有这样一些品行。尤其是其反潮流之举,撇开其政治含义,在今天这个资本的时代,同样迫切需要。这是张今天成功的基础。当然,张能够华丽转身,更得益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宽容和务实。并不是说今天没有歧视,但至少是不像过去一样把歧视制度化,社会对曾经犯过错的人,在其错误受到相应的惩罚后,还能够让其东山再起,回归社会。这说明,在今天,虽然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然而,只要你进入了市场,本质上,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所以,张铁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和时代的开放、宽容和多元,才是每个人的真正福音。(作者:邓聿文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