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纽瑞滋”等多个洋品牌奶粉实为华人在海外注册加工,专供中国市场,在当地不销售也无知名度。消费者对国内奶粉信心不足,“崇洋”心理泛滥,此类洋奶粉应运而生。(《新京报》1月1日)
明明是华人注册控制、只针对国内市场的“中国特供奶”,却热衷披上“洋马甲”、以“洋品牌”示人;明明原本毫无名气、注册生产时间有限,却动辄宣称为“新西兰顶级品牌”。如此“假洋鬼子”式的“中国特供奶”,无疑具有明显的欺诈嫌疑——— 至少,这样的营销方式和策略,是远远谈不上诚信和厚道的。
但是,面对这种“中国特供奶”泛滥的局面,我们又能怨谁呢?如果只怨炮制“中国特供奶”的“假洋鬼子”,显然并不完全客观公允。一方面,“纽瑞滋”等“中国特供奶”虽然在品牌宣传上显得不够厚道,但记者调查发现,其“原装进口”的身份仍然还是真实的,而且目前也没有证据其存在质量问题——— 在生产和进口环节,都是取得了相关的检验合格手续的。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进口洋品牌吃香,国产品牌备受冷落”实乃目前奶粉市场的不争事实。此前记者调查显示,“接近七成的被采访者都表示不会选择国产品牌奶粉”。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奶粉单月进口量都在1万吨以上。其中,婴幼儿奶粉进口量大幅增长,共进口2.2万吨,增长32.3%。目前外资品牌占领了国内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的80%。在这样一种市场行情下,作为逐利的商家,选择“中国特供奶”的方式来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心理,显然不值得苛责。
可是,如果因此便抱怨中国消费者盲目不理性的“崇洋”消费心理,无疑同样也并不公允公正。应该看到,近年来,虽然进口洋奶粉在国内市场上大行其道,但消费者所以做出这种选择,其实包含了太多不得已的无奈苦衷和委屈。比如,进口洋奶粉不断涨价——— 今年一年内在价格上便“四级跳”,高端进口配方奶粉价格已高达每桶300甚至400元,数倍于国产奶粉。再如,与国产奶粉一样,进口洋奶粉近来同样频曝各种“质量门”事件。这种背景下,国内消费者依然倾向选择洋奶粉,显然再次表明,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多么积极主动的“最优”选择,而不过是一种被动不得已的“次优”甚至“最不劣”选择。
显然,在国内消费者看来,进口洋奶粉虽然并非完美天使,但相比从“大头娃娃奶粉”到“毒牛奶”,一再让人伤心,太过不争气、不堪继续信任的国产奶粉,仍然还是更值得姑且信任、暂时托付的。
答案无疑很明显,面对假洋品牌的“中国特供奶”泛滥,最该埋怨的不是特供奶的炮制者,更非“不理性”的消费者,而是国内奶粉的生产者、监管者。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国产奶粉生产者、监管者,能否从这种埋怨中读懂其中的委屈和无奈,并痛定思痛重新救赎国产奶粉的信誉?(作者:张贵峰)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