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白海豚几乎绝迹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10年中国填海造地面积达13598.74公顷,其中建设填海造地13454.91公顷。近海滩涂、红树林、潮间带等湿地,是陆地与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对海岸带的开发会导致来自陆地的营养物质不能入海,威胁那些在海岸带生存的海洋生物,从而影响海洋食物链和渔业。广西自50年代初以来的海岸带开发使得70%的红树林丧失,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使许多生物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海岸带也失去了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厦门海域污染令白海豚几近绝迹,辽宁庄河蛤蜊岛 “中华蚬库”不复存在。 围填海还引发洪水、地面沉降等灾害;近年广州、深圳等地不少楼房地基受地下水浸泡,也都与地下水入侵有关。
不利于泄洪,引起城市地面沉降等问题
围填海还引发洪水、地面沉降等灾害。如,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城市用地不断向位于洪水位以下的低洼地区扩展,导致这里洪水灾害日益增多,洪泛平原和回填土地的地基承载力较差而且不稳定。对中国沿海城市而言,围海造地使岸线缩短、湾体缩小,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泻;围海同时又使部分天然泄洪出口受阻,使更多的地表水下渗到地下,造成局部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近年来,广州、深圳等地不少楼房地基受地下水浸泡,地下室进水、楼房开裂,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填海造田应需科学审慎态度
近年来,荷兰、日本、美国等具有围海造田传统的国家,已经先后出现了海岸侵蚀、土地盐化、物种减少等问题。有的国家开始采取透空式的海上大型浮式建筑物取代围海,有的国家甚至已不允许围海,并开始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面貌,以挽救急剧减少的动植物,探索与水共存的新路。
人工岛式围填海是目前国外的流行趋势,虽然会增加围填海成本,但是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例如在一定程度上仍能维持水体交换和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态影响相对小一些。
做好围海造陆的前期规划
各沿海地区应对围海造陆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效益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广泛全面的研究,为规划提供科技支撑,保证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研究内容包括海岸线演变及泥沙运动规律,风暴潮、洪水灾害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等。
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日益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省不再轻易批准各地要求围填海的报告,围填海规模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韩国,自1998年以来开始实施谨慎的围填海政策,进行围填海总量管理。政府多次对《公有水面围填法》进行修订,并要求制定和公布《公有水面围填基本计划》,经审批获得许可后方能填埋。
改进填海造地方式
人工岛式围填海是目前国外的流行趋势,虽然会增加围填海成本,但是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例如在一定程度上仍能维持水体交换和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态影响相对小一些。正基于此,日本围填海已很少自岸线向外延伸、平推,而是通常建成人工岛。神户的港岛和六甲岛、东京湾内的扇岛、长崎市的香烧岛、大坂市的钢铁净岛等,都是十分知名的人工岛
结语:
填海造田并非完全杜绝,但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本着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海岸和自然资源的原则,从三方面对围海造陆进行统筹考虑,不能放任自流、盲目围垦,忽略对海洋及陆地环境的保护,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经济繁荣。围填海布局设计应首先尊重自然规律,必须以保证海域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沿岸景观建设、开发利用效率等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前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