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围海造田”中国并非始作俑者。在荷兰、日本等国发现因早年国土不足而填海造田带来一系列危害后,它们开始还原海岸线和湿地。而这时中国以拓展沿海新区房地产和工业化用地开始了一轮填海造田高潮,给海岸线和近海生态带来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造田大国荷兰退、中国进,一场轰轰烈烈的围海造田工程,反映出中国拾人牙慧获取利益的盲目冲动;其实,填海造田并非不可取,只是要在科学审慎地前提下进行。
★荷兰日本放弃“填海造田”
全球围海造陆最成功的范例当属荷兰,他们围海造陆已有800年的历史,有1/4(约7000平方公里)的国土是从大海里“夺”过来的,被公认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壮举;在亚洲,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也都曾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填海造地。而现在这些当初热衷围海造田的国家发现围海造田已经威胁到海洋生态和海岸线存亡的时候,就陆续放缓甚至放弃这项工程,开始让近海环境休养生息。
荷兰西北角邻北海局部地图:Markermeer和IJsselmeer原是北海的一部分(图1),自从2条红线的拦海大坝建成,北海海水对荷兰内陆的侵袭大大减少,M和I也由原来的咸水海逐渐变成淡水湖。
全国湿地减退过半:荷兰将300公顷土地还给大海
荷兰占国土面积20%(约7000平方公里)的陆地是通过填海造陆形成,荷兰1950年到1985年间湿地损失了55%。湿地的丧失让荷兰在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的功能上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如近海污染问题、鸟类减少。1990年,荷兰农业部制定的《自然政策计划》,花费30年的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自然”。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将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
荷兰政府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这项方针就是要保护受围海造田的影响而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并通过使过去的景观复原,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亮丽的风景线。计划里的“生态长廊”,是要将过去的湿地与水边连锁性复原,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
2007年8月2日历时10余年、累计投资9000亿日元(约600亿人民币)填海建造的日本首条4000米民航机场跑道正式启用。
日本造田致赤潮增多、滩涂减少近海渔业受创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东京地价暴涨导致填海造田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据估算,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日本一共从海洋索取了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沿海城市约有1/3的面积都是通过围填海获取的。大规模填海造陆,破坏了生态环境,纳潮量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海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资源退化,此外还导致日本一些港湾外航道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湿地破坏更严重,明治时代九成以上湿地已经丧失,95% 的海岸线变成人工岸线。
日本环境厅曾经发表的调查数字显示:自1945年-1978年,日本各地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每年仍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生物活动,因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认识到问题后,日本人用种种办法来改变和修复环境,开始审视填海建设,每年投入巨资设立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希望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目前,日本围填海总面积已经不足1975年的1/4,每年填海造地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左右。
★中国式填海造田充满风险
珠三角早在近代就因围海造田有过沉痛的教训。从清朝中后期就出现“围海造地”对珠江三角州滩涂进行垦殖。到今天,汕头港由于围海填海,港口越围越狭窄,纳潮量不够,造成内河严重污染,代价沉重。近10年来,中国因围填海失去了近50%的湿地;2002年-2007年,湿地消失速度从20平方公里/年增加到134平方公里/年。近海富营养化加剧,海洋生态灾害严重。有害赤潮频发,有毒种群不断出现,大规模大型海藻(浒苔)逐年暴发性生长,大规模水母逐年泛滥成灾。
德国并没有完全依赖雨污分流工程,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纳适合当地条件的不同排水方案,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约占70%左右)。
岛屿消失、海岸线改变:易引发洪灾和海啸
2011年初,一份历时6年的中国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曝光,中国海岸线因填海造地导致逐年减少。在过去20年间共700多个小岛消失。其中,浙江省海岛减少200多个,广东省减少300多个,辽宁省消失48个,河北省消失60个,福建省海岛消失83个。
围填海造地最大的弊端是人为改变了海岸线的位置,而这些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在千百万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海岸线附近的湿地、近海生物等也受益于这种平衡。一旦人为地将海岸线前移,这种平衡便被打破了。如果作为屏障的小岛都消失了,沿海湿地更易受影响,甚至会引发赤潮、洪灾和海啸。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