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在美债危机肆虐的这一周,出现主动性大涨。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更是升破6.4,以6.3991元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这一轮人民币的急升背后,蕴含着颇为丰富的政策意图和现实诉求,下半年“提准加息”或许将不再成为货币政策主流,而更多的倾向于依赖汇率政策解决诸多棘手宏观难题。若真是这样,并不是什么好事。
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的短短8个月,央行每月上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而且亦四次提升基准利率,以遏制不断攀升的通胀形势。但是,在整个7月份货币政策在6月CPI创新高之际,也未有明显动作。而随着7月份CPI数据又一次创出新高,货币政策本应该在近期有所行动,以至少对冲掉月度新增的流动性,控制住接近失控的通胀预期。但是显而易见,眼下的环境,从维稳的角度而言,决策层很难再度提升准备金率和加息。
目前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已经达到21.5%,触及理论上的最高限。再这么提升下去,不少银行的流动性都将面临枯竭。虽然中国银行系统的存贷比一度十分宽裕,但是这一年多的货币快速紧缩,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短期资本的流动性。有银行行长放言,再不发债增加资本金,银行都没法开门了。
加息更是一把利剑,在眼下各国政府债务危机不断爆发,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大潮的形势下,加之“四万亿”时代很多铁公基项目正处于运行阶段,此刻继续大幅加息,只会让中国经济的“硬着陆”风险加大。
所以,从短期稳定的角度而言,“不加息、不提准”是正确的,转而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让进口成本降下来,一定程度上的确能缓解通胀压力。同时,如果我们能够让人民币采取扩大波动幅度的方式,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给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博弈创造比较大的空间,这样至少可以避免热钱大规模涌入的问题,以破解升值遏制通胀的后顾之忧。
不过,若下半年为了对冲外部危机带来的出口萎缩,并给经营困难的企业纾缓的时间,就此而放弃“提准加息”式货币紧缩周期,那这一切不过是饮鸩止渴之举。如果真这样,一旦政府债务危机再度恶化,中国都极有可能重启保增长的货币政策,那么这些年的宏观调控又将前功尽弃。本轮通胀遭遇货币超发、要素价格不得不放开、农村经济凋敝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正有着趋于长期化的风险,在此时放松货币政策,那定将把中国的CPI推向又一个新高度。
实际上,过往一年多的货币紧缩收效甚微。广义货币M2仍然在快速膨胀,CPI数据不断创新高,很难说现在的紧缩力度已经足够。虽然看起来银行存款准备金都那么高了,信贷泛滥应该已经控制住了。但可惜现实却远不是这样。
形成这一奇特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银行业放贷的过程中行政色彩太浓,银行成为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取款机。于是,一方面政策从紧,银行运营出现困难,另一方面银行肆无忌惮的放贷给地方政府和国企,而不把市场效率放在第一位。所以,接下来的货币紧缩思路,除了继续控制新增贷款飙升之外,就是优化信贷结构,给更多的中小企业、优质创新企业创造便利的贷款环境。只有信贷环境趋于合理了,同时压缩货币供应总量,才能既保证经济的健康增长,同时不至于出现资产泡沫和通胀形势的恶化。
还好,8月9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似乎能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当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应对动荡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给不少人以想象空间和新一轮的炒作概念,以为政府会快速放松货币政策。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给出了“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的逻辑思路,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时的信贷大跃进和投资井喷估计再难上演。
是的,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放松宽松货币政策,以维持固有的增长模式,保证泡沫和通胀继续高飞。最为要紧的还是转变发展方式,走向依赖技术创新和实业繁荣,依赖市场效率和民间智慧的可持续之路。而不是面临着持续不断的货币吗啡刺激带来的纸面繁荣。(作者:倪金节)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