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乐清蒲岐镇,工人拿着两个鲨鱼头拖行在地。大鲨鱼现在已很少有了,跟人一样大的算是好收获。林亦非 摄
5月20日,刀手在割鲨鱼鳍。林亦非 摄
女工把用盐腌好的鲨鱼肉放在晾晒场,晒干后的鲨鱼肉转售供煲汤。林亦非 摄
蒲岐刀手们分解鲨鱼。蔡晓春 摄
●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彦亮在2006年1月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鲨鱼保护的态度。他说,中国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像鲸鲨、姥鲨、大白鲨进行严格的管制,禁止捕捞,严格进出口管制。
●中国鼓励对鲨鱼的整体利用,禁止对鲨鱼的局部利用,如果有这种现象,将严格查处。
●他表示,中国人对鲨鱼的食用,主要是建立在国际公约有关的规定基础之上,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上。国家倡导消费者转变生活方式,尽量少食用鱼翅。
浙江乐清蒲岐镇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地是鲨鱼加工基地,因一组加工鲨鱼照片,于今年7月在网上出现,立即招来“残忍”、“血色经济”、“大量捕鲨”等各种谴责。
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琼文介绍,蒲岐不捕鲨,只加工鲨鱼,鲨鱼均是从山东、福建等港口收购而来,当地的鲨鱼加工业得到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认可。
蒲岐的鲨鱼加工业始于解放初,人们对屠鲨从敬畏到热衷。
而当鲨鱼锐减,保鲨呼声增高后,蒲岐的鲨鱼加工企业不断接到谩骂电话;并有人士前来敲诈勒索。
蒲岐人愈来愈不愿意从事鲨鱼加工。如今当地的年轻人更愿意进工厂、做模具。
在一个露天的、二三十平米的厂房中,铺满了“尸体”。尸体被切割成正方形,一块一块,每块厚约10厘米。
“这些是鲨鱼的尸体,这条鱼起码上万斤。”旁边的人说。
因为天气闷热,一个工人正不断地喷水保鲜。另外两人搬送。老板周明(化名)看到有人拍照,挥舞手臂,快步走来,并用本地话大喊大叫。周的儿子听到喊声,也大声嘟囔着走过来,“干吗的,不许拍照。”父子俩不回答任何问题,并要求记者离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鲨鱼制品加工在乐清蒲岐镇兴起。至今,全国90%的鲨鱼被收购到这里,进行加工,乐清市赢得“中国鲨鱼加工基地”的称号。
周明搭上这趟产业列车,从个体养殖户变成100多人的公司老总。
而在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影响下,蒲岐的鲨鱼加工业背负着重重压力。镇上的加工企业不时接到谩骂电话;一些人则以曝光为由敲诈。
直到今年5月,一名香港摄影师来到蒲岐,将鲨鱼加工的照片,传布于网络,更将蒲岐拖入舆论风暴的中心。
当地一名加工鲨鱼的老板称,“这行快做不下去了。”
“鲨鱼镇”,陌生来客
香港摄影师将蒲岐加工鲨鱼的照片传于网络后,当地渔商接到谩骂电话被指责残酷捕鲨
8月5日,蒲岐镇。闷热的午后,镇上看不到人。路边,“蒲岐鲨鱼宴”的广告牌随处可见。这里是全国鲨鱼集散中心。
也正是这点,吸引了一名香港摄影师的到来。
那是5月下旬,他找到镇上工作人员,要求去一些鲨鱼加工企业拍照。
一位加工企业主回忆说,“开始我们并不愿意,但因为有镇里人介绍,也就答应了。”
7月的某一天。网上出现一组蒲岐镇鲨鱼加工的照片,只剩下鱼头的鲨鱼,或者被割下的鱼鳍成片堆放着。图片详解了工厂屠宰鲨鱼的过程,以及由此取得的利益。
网络上,立即出现“残忍”、“血色经济”、“大量捕鲨”等反对浪潮。
一些照片上有加工企业的联系方式,商人李维(化名)的企业便是其中之一。
他开始接到陌生电话,有些则开门见山地迎头便骂,甚至诅咒他的家人。
“都是因为鲨鱼。”最多时,他一天接到十多个电话。
8月5日,记者去渔商周明的厂子。他在大门后面安了一个铁栅栏,到访的人均要验明身份才能进去。
他说,因为经常会有广告公司或媒体人员以宣传为由,拍图、采访。没多久,他就会接到威胁电话,如果不做广告,就把这些屠鲨的照片公之于众,还要将它们发给动物保护组织。周明只能给钱。
最近一次,一个人从周明那儿拿走了1万多元。
镇上10多家加工鲨鱼的企业,几乎都被敲诈过。有的企业一年要遇到五六次。
“网上的照片误导了人们,我们并不捕鲨,几乎所有鲨鱼都是被捕之后,卖到这儿来加工。有从台湾买过来的鲨鱼头,以及欧美捕捞船上割了鱼鳍的鲨鱼。”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琼文说。
蒲岐每年加工鲨鱼有一半是整鱼,一半是从世界各地买来的鲨鱼的某一部分。
李琼文说,乐清的鲨鱼加工产业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认可。蒲岐做的工作是在充分利用鲨鱼资源,减少浪费。鲨鱼被混捕上来后,很快就会死亡。与其让人割鳍扔回海里,不如把这些资源充分加工。
“同时,我们也会遵守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李琼文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