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西方技术封锁 中国的自主创新是被逼出来的 |
www.sinoca.com 2011-07-11 科技日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2011年第二轮中美创新对话、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余音未散,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即发布题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和自主创新政策对美国经济影响》的报告。在这份历经近一年时间对中国自主创新政策调查而出台的报告中,中国的自主创新路线被歪曲为依靠政府采购、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反垄断等政策实施歧视性竞争的行为,并夸大在2009年对美国造成4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其实,作为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科技实力的国家,美国大可不必如此敏感。这样的质疑既不必要,也不正常。在过去30多年的合作中,中方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科技含量低的产品,从美国进口的却是大量高科技产品,所谓“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这种技术实力差别的鲜明体现。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战略是中国在西方国家长期的技术封锁下,被逼出来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月,美欧各国即在巴黎成立“出口控制统筹委员会”,即“巴统”,限制先进技术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转移。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中国自然是“防范”的重要对象,在第二年的7月便被划入技术贸易管制国。虽然已是“巴统”的核心成员,美国还是在“巴统”成立的同年通过了《出口控制法》,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双重防范。在“巴统”对华禁运特别清单中,曾经列有多达500多种战略物资和技术;而美国虽然几次变更《出口控制法》,不变的关键词仍是对华严防死守,无论军用技术还是所谓的军民两用技术。各种防范的“篱笆”互相交织,在中国与对外技术进出口和交流间,形成一道几乎密不透风的高墙。刚刚获得新生的中华民族,要从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力”实现经济、科技复苏,只能是奢望。
如果说此时的技术封锁还更多的是出于意识形态斗争,那么后“冷战”时代的封锁则掺杂了更加复杂的因素,突破封锁也变得更加困难重重。
1990年代,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巴统”在1994年宣布解散。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更加开放、自由的国际科技经济合作环境,而是甚至更为严苛的技术封锁。1996年,技术封锁的接力棒从“巴统”传到“瓦协”,开始了新一轮技术封锁。在新协定的管制名单中,不仅有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22类产品的军品清单,先进材料、材料处理、计算机等九大类民用产品也被冠以潜在军用用途而被作为军民两用商品封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际合作已成为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样一个时代,还依靠技术封锁的手段来保持本国优势,自然难以获得一致认同,即使是在实施对华技术封锁的国家内部。美国企业就曾禁不住中国巨大市场的诱惑,向政府多次施压要求放松对华技术管制。对于限制技术出口带来的种种弊端,白宫当然也是心知肚明。高科技产品出口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密切相关。例如2001年到2006年,美中贸易逆差屡创新高,美国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更是由18.3%下降到9.1%。但即使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内部政治压力下,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最多只能用名至而实不归来形容:虽然多次酝酿调整政策,明示或暗示改善管制措施,但最终的结果仍是毫不松懈甚至更为严格的技术封锁。2007年,美国再次调整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规定,在原有管制清单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31大类,管制程度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
如今,技术封锁已不仅仅是冷战时期的后遗症,而是植根于西方政治思维的战略核心之一。在《美国创新战略(2009)》中,尽管美国当局承认出口管制已与当今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格局不相符,但也不无骄傲地宣称美国所拥有的出口管理体系为世界上“最可靠”。
在这种政治思维下,西方国家对华技术管制的形式,已不限于简单地禁止先进技术出口。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让更多的国际企业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而这些跨国企业往往都是有备而来。在准备到中国投资之前的三五年,其业务核心内容之一便是进行严密的专利研究和专利布局。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这些企业仍始终严格控制着甚至是合理的技术外溢,通过占据产业链上游赚取丰厚利润。
严守自家家门或许还能用“吝啬”作为借口。西方国家防范中国科技发展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中国企业的正常业务。多年来,除联想集团成功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外,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努力几乎都被美国监管部门以各种理由瓦解。对于中国企业在美的日常业务,美国相关部门也是动辄以国家安全、倾销、知识产权等为借口展开调查和加以阻挠。
外国企业投资可为本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浑身充满着市场经济细胞的美国不会不懂这个道理。西方国家这些明显不符合逻辑的行为,只是更加清晰地展现出其防范中国技术发展的战略思维:防止中国获得经济崛起的创新技术,保持本国的科技经济领先地位。
与其处处看人脸色,不如自强自立。自主创新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中国在长时间的调研讨论过程中、在深刻把握当代国际竞争态势中形成的。其中很重要的有3条原因:一是要提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应对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廉价劳动力实现增长的问题;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水平,以应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三是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说到底,这一战略是为了推动中国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强调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必由之路。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