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30日,发改委宣布上调15省市非居民用电价格1.67分钱,以满足电力供需,保障电力供应,这再次让困扰中国发展多年的“电荒”问题浮出水面。然而,在计划定调的电价、垄断的电网系统以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的粗放型增长面前,调高电价只能解燃眉之急,并非长远之计
由于电能为一次性消费产品,不可能大规模存储,也受制于输电网络,因此装机容量并不意味着供电能力
民用电直接影响CPI,非居民用电也会间接影响CPI
为保证社会稳定,粮食价格、水价与电价长期以来都受到严格管控。电价中的民用电自不必多说,非居民用电价格对CPI(居民消费价格)虽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它会直接影响PPI(工业品出厂价格),而PPI的上涨最终会也推动CPI的上涨。虽然影响是间接的,但其影响的范围却极宽,因为所有工业品的生产都要用电,因此,电价上涨对物价的“间接影响”也绝对不可小觑。
通胀压力下电价调控“小心翼翼”:中国电价年均涨幅4%,累计每度上调1毛3低于国际水平
据2010年8月全国工商联公布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及效益状况比较》报告显示,2002至2007年间全球56个国家居民平均电价累计上涨76%、工业平均电价累计上涨84%,而同期中国电价涨幅为32%。03至09年间,迫于能源价格上涨,欧洲各国工业电价年均上涨约10.47%、居民电价年均上涨约8.05%;相比之下,中国电价自2004年起6次调价以来,年均上涨仅为约4%,累计每度上调13.43分钱
要从宏观上了解中国电力,就不能不看中国的电力供应结构:从中国目前的电力供应来看,占60以上的火电仍然是电力供应的主导,而水电则占据了约22%的装机容量,以核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所占的比例则不足5%。
煤价对发电企业成本的影响被业界公认已达到70%。
煤炭市场化改革,煤价逐步摆脱“合同煤价”的价格管控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采取了向发电企业提供“合同煤价”的半管制体系。每年年底,国家发改委都会组织发电企业以及煤炭企业,进行一年一度的电煤供需合同的谈判。按照这一原则,电力企业可以与煤炭供应企业签署一定比例的电煤供应合同,合同煤价受到相关部门的指导,往往大大低于市场价格。按照相关部门的估计,目前的合同电煤保障率约在40%左右,保障合同之外,发电集团需要通过市场价格购入煤炭。
但由于中国煤炭储量巨大,同时煤炭也由于受到管制而不允许被用于出口,导致煤炭价格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上。电力企业在垄断价格下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煤炭生产者则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不得不允许煤炭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重组以及改制,并开始逐步推进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在煤炭价格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大量民间资本进入煤炭市场,在短短数年内,煤炭价格的市场机制开始逐步成型。同时,煤炭运输体系也在利益的驱动下开始快速发展。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