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大陆看中国援建 援助项目遭受西方挤压(图) |
www.sinoca.com 2011-05-04 环球时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也有“桥修好路没通”的尴尬
援助不是在非洲建一所医院、一个体育场那么简单,它还意味着后期的管理、维护,与当地环境的融合。马里巴马科第三大桥位于尼日尔河南岸,全长2294米,宽24米,双向4车道,即便和中国国内的桥梁项目相比也毫不逊色。但大桥的一端没能和巴马科的主干道相连,只接上一条7米宽的社区小路,这也意味着一旦大桥开通,桥的使用效率将大受影响。
这种“桥修好路却没通”的尴尬,并不是这个项目独有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国在非洲援建的许多项目都存在缺乏相关配套设施的窘境,比如体育馆周边没有能让大批观众进退场的道路,港口建好了却无法通电。尽管援建项目设计之初都会和当地的城市规划衔接,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中国的援建项目按期完成,当地的规划建设却没有跟上,一些援建项目因此使用效率不高。
此外,中国的一些援建项目还缺乏整体规划。毛里塔尼亚国家博物馆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但博物馆内的展柜是日本捐赠的,所有展柜上都贴着日本的标志,给参观者一种“博物馆是日本援建”的假象。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以基建类服务项目居多,但更能帮助非洲国家减贫的,还是一些涉及民生的生产性项目,马里上卡拉制糖联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里糖联)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例。马里人爱吃甜食,但过去没有食糖生产企业,食糖严重依赖进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马里援助了两个制糖厂和两个甘蔗种植农场,逐步经营发展成了今天中马合资的马里糖联。马里糖联让马里逐渐减少了对食糖进口的依赖,而且每个榨季生产高峰时要雇大批当地人。糖联一般职工的平均月薪是10万非洲法郎,约合17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地10口人的月生活费。
“非洲可以从中国学习到什么?”在一场非洲当地智库、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座谈会上,埃塞俄比亚国际和平与发展研究所的学者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记者在非洲采访期间,也不止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思考。非洲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经验可能比具体的援助项目更能让非洲获益。
苏里曼是马里能源水利部的官员,他告诉记者:“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把种子给了我们,很多西方人做不到。”苏里曼说,马里的电力很成问题,水资源和油气资源也不丰富,因此马里一直想方设法发展新能源。苏里曼到中国参加过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培训班,他说,“中国的新能源技术一直在更新,我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学习,中国很开放”。埃塞俄比亚财政与经济发展部国务部长阿赫迈德也曾到中国参加过培训,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考察了上海浦东新区和苏州后,发现中国的发展对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经验,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鼓励。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