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光标对话记者:你们怎么采访 坐谁的车 我都知道 |
www.sinoca.com 2011-04-29 南方人物周刊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我不姓假”
陈光标的发迹充满传奇。
很多乡邻认为,这个初中都没毕业、曾在天岗湖街上做小生意的农民去了南京,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善人,缘由颇为神秘。“都听说他搞拆迁,但具体钱怎么来的,不知道。”
陈光标对自己童年的表述是:“生下来到10岁之前,几乎没有吃过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先后饿死。”为了挣足1块8毛钱的学费,他拿桶从井中提水,然后挑到离家1.5公里的集镇上去卖。
乡邻们证实了陈家曾经的贫困――泗洪县是江苏省最穷的几个县之一,而天岗湖因为距离县城遥远、资源匮乏,曾是该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陈的前岳父白光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陈光标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后,看上他女儿白红――“两家是亲戚,认识早,陈光标嘴巴又好(能说会道之意)。”家里人不大情愿,但白红还是和他成了夫妻。
再婚后的陈光标和白红一起去南京打拼。他在街头当起了江湖郎中――“穿一身白大褂,一副支架上放着仪器,给路过的人看病。仪器检查完,然后开出药方,对方给几块钱,一天能挣个百把块钱。”
至今还能查到陈光标当年发明的诊疗仪器的专利网址(配图)。后来,陈说服朋友娄某出资合办南京红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该仪器,他本人负责推销。“红是他前妻白红的红,光是陈光标的光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证实,他,包括陈光标本人,都不相信这种诊疗仪器真能测出人身体某部位的病变,加以治疗。理由之一是,“从来没见他(陈光标),给自己和家人看过病。”在新街口老邮局旁做了十多年买卖的沈师傅回忆,他们曾给当时的陈光标取名“假医生”,陈回敬:“别叫我假医生,我不姓假。”
后来,陈光标对媒体称,他那时候“一年之内,第一桶金已经轻轻松松地达到一千多万元”。
这个说法被其前岳父白光否认。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告诉本刊,陈光标卖治病仪没挣到什么钱,后来转型生产电动自行车,依然没什么钱――“还向我们老两口借了一万多,至今未还。”
与白光夫妇说法相互印证的是,面对本刊记者追问,陈光标坦言,和第二任妻子白红离婚时,他依然是一穷二白――“房子、汽车全都给了老婆”,“身上只带了3000元,开始重新创业。”
“赚钱比吃屎还难”
陈光标再一次“创业”,选择了废旧厂房拆迁。
按照其说了无数次的说法,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标得知,为配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由于亲戚中有人干这一行,他决定加入,试试运气。
于是,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下简称“黄埔再生”)的前身――黄埔拆迁公司成立了。
经过招投标,陈拿下了老展览馆拆迁工程。“一接手才知道,这看起来破旧的老展览馆简直就是一座‘富矿’,仅拆下来的废钢材就卖了四百多万元。刨去工人工资等成本,陈光标净赚了285万元。”
“2005年,公司工程量已达到了20亿元。”陈光标说。
记者调阅的“黄埔再生”工商登记资料显示,直到2008年,其全年营业收入才四千多万,除去债务,公司净资产仅1300多万,当年亏损额达四百多万,无法达到亿元企业的规模。
查询2006、2007年“江苏民营企业100强”,也未见“黄埔再生”上榜。2006年,排在第100位的企业年营业收入19.7亿;2007年,排第100位的企业年营业收入为31.73亿。
2010年9月27日,在复旦大学演讲时,陈光标依然说:“去年,我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103亿,净利润达到4个多亿。”
哪里接到那么多工程,钱是如何赚到的,对于这类问题,陈光标最常见的回答是,“涉及商业机密。”
在南京从事工业厂房拆迁的友联专业拆除公司的黄先生告诉本刊,和民用建筑不同,工业厂房拆迁是拆迁方给被拆迁方钱――很多厂房里有钢、铁、铜等贵金属,“即便给对方钱也有利润”。
黄介绍,从事这个行业,除去对厂房评估需要专业经验,其他相对简单――“设备只要有捣机、挖掘机就够了,师傅要有经验一点,10000平米的厂房大概有10个工人就够用了。”
“干我们这行,主要是拿合同难。”黄先生说,很多通知去竞标的,都是“陪太子读书”,走过场而已。也许正基于此,陈光标常对媒体感叹,“拿不到一手工程”――“一手企业利润可达10%~13%左右,而二手、三手承包商的利润只能达到4%左右。所以,我陈光标赚钱,其实比吃屎还难。”
成名路径
近日,记者在百度中输入“陈光标”3个字,会有约7380000个网页信息,他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名人。然而,时光倒流五六年,不要说在全国,即便在江苏,陈光标也寂寂无名,常为求名而奔波。
《扬子晚报》一位副总说,当时,和陈熟识的一位江苏省退休省级干部给他打招呼,说陈光标这人不错,做慈善、有个性,可以写个报告文学。后来,他就去和陈光标聊过几次,写了篇稿件。
“那时,陈光标还不怎么出名,对他捐赠的一些数据,我没去核实。”这位老记者坦言,对陈的说法,他内心是有一些保留的。所以,尽管有老领导打招呼,但对陈的报告文学,他最后没有动笔。
某杂志记者吴军(化名)回忆,2006年底,他们曾刊登陈光标的封面故事,陈要给几万元。那次漫长而痛苦的改稿过程,让他记住了陈光标:“审稿非常细,连他的籍贯是江苏还是安徽,都要斟酌半天。”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有接近陈光标的人士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地震后第二天,陈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大意为这是最佳的表现时机,赶快去。陈于是当天飞赴成都,并在那里租了10台左右的挖掘机开赴灾区。
在媒体和网络上,这支队伍很快变成“60台大型挖掘机、120名精心挑选的机械手”,当地租来的机器也变成了“从南京和合肥浩浩荡荡开赴而来”。
令人生疑的是,最先报道陈光标“先进事迹”的《南京日报》等媒体,口径并不一致――有写陈光标从南京出发,有写武汉出发。
但大灾难引发的慌乱,让陈光标在资讯海洋中脱颖而出――他抱着孩子痛哭的照片,“60台大型机械千里驰援”的故事,被媒体反复传播。人们忽略的常识是,60台大型机械,从南京、合肥等地千里驰援四川,是否有可能?
在举国救灾热潮中,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对于拆迁行业而言,意味着天大的拆迁机会――《南京日报》一位记者就在地震重灾区德阳市汉旺镇看到,陈光标等人在废墟上挂出了“要拆迁,找江苏黄埔”的标语。
在随后的一次媒体采访中,或许无意,陈光标透露:地震后,他赚了接近两个亿。很快,似乎感觉到不妥,他又补充道:“几乎都捐出去了,大约占80%吧。”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