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于本周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次会议上进行初审。在人们热议个人税负将会减轻多少之时,《2011年胡润财富报告》于日前新鲜出炉,引发大众围观并感叹我国富豪数量和资产之快速增长。但有税务界人士则指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2011年胡润财富报告》披露,在我国富豪热衷投资的房地产、已上市和未上市公司股票、艺术品以及私募投资领域里,千万、亿万富豪数量上升最快。问题是,我国富豪资产大批流向的这些领域,恰恰是我国的“税收洼地”。
税务界人士表示,这种状况不改变,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问题,现在民间不是还有“辛辛苦苦做实业不如炒房子”的说法吗?
房产投资
两地房产税改革试点
调节收入分配作用小
问题:财产税设计缺失
今年1月,上海、重庆公布对个人住房进行房产税改革试点,对于这项改革背景,目前人们多理解为是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但其实,这项改革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作用,在于对我国现行财产税制度的“补漏”,即弥补我国现行对个人房地产保有(持有)环节税种和税负设计的严重缺失,以体现税收调节社会公平的原则和调整资源分配的作用。
然而,从目前上海、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情况看,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威慑炒楼的作用更大于实际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由此看来,在我国,对财产税制度的“补漏”仍有待时日。
藏品投资
成交不断创出天价
却未出现纳税大户
问题:市场交易税率低
近年来,我国艺术品、收藏品市场日趋活跃,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国艺术品、收藏品成交不断创出天价的背后,却出现了一个“税收洼地”:无论是卖家个人,还是拍卖行等经纪机构,都远没成为纳税大户。
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坦言:中国是艺术品交易大国,却是纳税小国,艺术品交易税率很低,以致中国很可能成为国际艺术品商的逃税港。
我国把个人艺术品投资税收真正管起来,是在2007年,当年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和规范个人取得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个人通过拍卖市场拍卖各种财产(包括字画、瓷器、古董等物品)的所得,应以其转让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按照20%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该通知又规定,纳税人如不能正确计算财产原值的,按转让收入的3%缴纳个税。对此,有工薪者表示:工薪阶层每月赚个七八千元都要缴20%的个税,“金领”收入超10万元税率要缴40%,但富豪们在艺术品、收藏品市场上出手就是百万、千万元,赚的钱也就缴20%的个税,成本低赚得多的话还可以选择按转让收入3%来缴税,两类人比较,谁的税负更重?
股权投资
个人资产评估增值投资
已成为一场“富豪盛宴”
问题:税收漏洞频出现
早在上市公司限售股开始解禁上市之际,对于个人限售股东减持纳税问题,税务总局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直到媒体不断曝光个人减持上市公司股票动辄造就数百千万富翁、“15位富豪A股套现200亿涉税80亿未见纳税记录”等新闻后,2009年12月31日,财、税、证监会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自2010年1月1日起,对个人转让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税。
但随后,媒体又曝光限售股持有人通过将限售股转换成ETF基金份额等方法来避税。针对此类税收漏洞,财、税、证监会三部委又于2010年11月10日下发一个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9种限售股转让需要缴税。
但是,在税务部门忙于堵漏的同时,去年以来,在一些省市,却出现了个人限售股东减持的“避税天堂”,有地方政府针对个人限售股持有者出台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另外,在股权投资领域中,在个人资产评估增值投资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上,如自然人以其所持股权评估增值后参与定向增发要不要缴纳个税这个问题,因为有关征收政策的反复以及不明确,以致有税务界人士称,个人资产评估增值投资已成为一场“富豪的盛宴”。
"中国最奢侈"的喧嚣与失语
专家预计,在2010年首次超越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之后,中国有望在今年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新华网4月18日)
曾几何时,有关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报道越来越多,具体到“中国即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的消息,这也不是头一遭发布了。这样的消息当然让人揪心,毕竟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未富先奢意味着传统人文精神的流失。可是,中国当真已经如此奢侈了吗?笔者表示怀疑。
梳理起来,下所谓“中国最奢侈”定义的,多是外国商业机构或者媒体。而中国社科院等发布的2010年《商业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为94亿美元,究竟是实际调查所得还是引用了外国机构的数据,也令人存疑。
越来越多的国外奢侈品商家声称,热衷于奢侈的除了少数中国富人之外,白领和中产阶层已成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主要是一些月薪600美元以上的白领员工”。我不知道这些“信息”有没有事实根据,但我知道,月薪600美元的白领,恐怕消费不起纯正的古巴雪茄、苏格兰威士忌以及Gucci包。想消费是一回事,能不能消费得起则是另外一回事。尤其是当下,20~40岁年龄段的群体,正处在高房价、高医疗费以及高子女教育费的巨大压力下,他们怎么会成为奢侈品消费者?笔者收入也不算低,但绝对不会花数万元买一个包包提在手里装款爷。而在我的社会交往圈子里,使用奢侈品的人不是没有,但终究只是个别的富人。
必须承认,奢侈品在中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譬如那些富豪及其“富二代”们,他们或者都对奢侈品情有独钟,但仅仅指望他们,似乎不太可能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在奢侈品消费风行的日本和欧美,奢侈品消费的主要人群是中产及以上阶层;而我国的中产阶层其实不过是“中间阶层”,消费能力并不强。很难相信,一个仅仅靠少数高端富人支撑、失去中产阶级支持的市场,会成为全球最有发展潜力的奢侈品市场。
真奢侈了或许无话可说,可怕的是“被奢侈”。关于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消息很多,但这些“预测”也好“统计”也罢,大都带有商业炒作色彩。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每年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消费了多少亿美元,为何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清楚?这些数据有多少水分?想起这些年国外奢侈品商家一窝蜂地涌入中国展开促销,让人不能不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个消费陷阱,试图将我们拖入奢侈品消费的泥潭?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