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润称:中国人拥有1.1亿可退休 5.5万人满足条件 |
www.sinoca.com 2011-02-17 每日经济新闻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挣够1.1亿“乐退”中国富人准备好了吗?
每经记者 陈莉莉 发自北京
“有一套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很多人的梦想。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地理条件优越、品质不错的房子,动辄需要千万。
拥有市价两三千万的房子,再拥有千万级别的玩具(车、游艇、手表等),同时拥有两三千万的现金,就可以做到“不工作,也能保证优质的生活”――1.1亿元,被胡润认为是可以“乐退”的门槛之一。同时,“乐退”最好的年龄是45岁,因为如果你已经60岁,那是不得不退休,不属于“乐退”范畴。胡润认为,中国现在有5.5万人满足此条件。
但是有多少人愿意“乐退”?
“数量不多。”胡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润向 《每日经济新闻》坦言,“乐退”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目前接受度并不高。
“乐退”不等于不工作
“乐退”概念在美国已流行了20多年。
几年前,胡润问了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人拥有多少钱才可以不为赚钱而辛苦?”吴晓波说“不知道”。除去种种因素,胡润的答案是“1亿”。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0年9月报道,“乐退”的前提是安排好退休金、还清债务,然后“还需要足够勇气”。因为一旦“乐退”,就意味着身份由“在职”改为“退休”,再想改回来并不容易。报道罗列了25种最可能出现“乐退族”的职业,包括CEO、医生、律师、媒体人等。美国雇员福利研究中心2009年8月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人拥有1200万元人民币就能维持“乐退”的生活。
胡润一再强调,“乐退不是不工作,而是把赚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享受生活、品味乐趣上”。乐退是一种概念,一种生活方式,很多富人达到条件了,可以不拼命赚钱就可以享受优质生活,但他们不会放弃工作;有些人没有亿万身家,但是依然可以做到不工作,享受生活。
有一批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匆匆忙忙赚钱了,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吃什么”,关心内心的幸福感有没有得到满足,关心少年时代的爱好能不能再得到发挥,关心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有没有被落下。“他们更关心自己吃的原材料,关心身体有没有得到更多的运动锻炼,关心自己的身心有没有因为工作而过于劳累,他们还关心投资和理财。”胡润对于“乐退”如此定义。
赚钱不再是“不得不”,而是“愿不愿意”,或者将原来放在实体运营上的精力逐渐放在投资领域――在胡润看来,“乐退”有着很多的理解。
欧美版“乐退”
乐退在欧美的代表性人物是比尔・盖茨。2008年6月27日,盖茨正式退休,表示每周只会到微软上班一天,其他时间将放在慈善事业上。
另外一位人物的事迹也一直被广为传颂。他是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和世界轮椅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肯尼斯・贝林。他曾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现在则是一个成功的慈善家。成功的企业家固然容易以数字来衡量,而成功的慈善事业却更多地意味着自由、尊严和快乐。
肯尼斯・贝林并不避讳谈论他贫穷的出身。当拥有年少时没有想到的财富时,他说,“我的钱财比我小时候梦想的还要多。我以前的梦想是收集世界顶级老爷车,收购一支全美橄榄球联盟的球队,拥有一艘私人游艇和一架DC-9私人飞机。但当我拥有了这一切后,无论我积累并经历了多少更多、更好、与众不同的东西,我的内心却依然空空荡荡。一些人毕生都在追逐金钱,绝大多数时间却一无所获;另一些人挣的钱多得花不完,自己却活不过他们开的那些公司。这两种人都在朝着他们所认为的幸福方向不停地努力,但是,他们都错了。”
永不退休者
胡润说,“我有一个朋友,我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他有一家自己的餐厅,因为喜欢旅游,就把餐厅交给别人打理。我还有一个朋友,55岁,早年一直在上海,3年前离开上海去了很多地方,主要是因为喜欢摄影。我还有一个朋友,在北京拥有几套房子,就靠着租金过很悠闲的生活。”胡润同时透露,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也喜欢旅游,他现在关心“吃什么”。
出生于1958年的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向来以自己从无贷款而自豪,他是内地第一个拥有私人喷气机和直升机驾照的企业家。胡润说,“张跃尤其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他是‘乐退族’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说到身边 “乐退族”,胡润认为“乐退”概念的提出很重要。“某种意义上,‘乐退’与金钱的多少没有很大的关系。”
长期关注中国企业家的北京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刘世英认为,退休的方式和年龄跟个人的阅历及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人就认为 “小富即安”,1000万元就可以享受生活。
40年代出生的宗庆后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市场一线跑。在他即将60岁时,为新建分厂考察选址,他12天跑遍大半个中国,至今不参加包括高尔夫在内的任何体育休闲活动。
巴克莱财富2010年年底曾发布研究报告称,“永不退休者”在社会上不断涌现,全球约60%的富裕人士都选择在达到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
该调查访问了全球2000多位富裕人士,其中500位来自亚太地区。调查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富裕人士中约60%的受访者都希望在退休后继续工作。
在新兴市场,这个比例更高。调查显示,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南非的受访者中分别有92%、91%和89%的人希望在退休后继续工作,而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在英国和美国分别为60%和54%;在日本、西班牙和瑞士,这一比例分别为46%、43.9%和34.3%。该报告预期,在未来数10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永不退休者”。
上述报告认为,由于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更多的财富机遇,那里的人们更渴望退休后继续工作,这个现象在亚洲特别显著。
巴克莱财富的一位研究员预计,新兴市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高速增长,所以“永不退休”的现象还会继续下去。
要“乐”再言“退”
除“乐退”外,同样源于美国的“社会企业家”概念,在传到中国后也出现了不同的演绎。
“中国很多企业家没有‘乐退’的概念,但是他们很多都把精力放到了NGO(非政府组织)里面,盈利已不再是一些企业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一批人已经在这样做。”吴晓波说。
刘世英认为,“‘乐退’在中国不太现实。中国很多企业都还是家族企业,让家族企业的创始人40多岁就退休,这不太可能。而且有很多企业家都是40多岁以后才开始创业的。现在宗庆后、任正非、柳传志和尹明善,他们都还在一线忙碌着,尤其是家族企业,他们的接班人问题都没考虑好,怎么谈退?”
吴晓波认为,“其实中国有很多企业家都在逐步退出一线,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参与NGO的工作,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代表着中国中产阶层已经开始出现。”
拥有数十亿、甚至百亿的中国企业家,他们不一定都可以退出一线,享受生活。吴晓波认为,“这与知识、价值观与接受的教育有关。”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对于“赚钱与生活”理解不一样。
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与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有很大的区别。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们一辈子对财富都有不安全感,他们一辈子都在不停地赚钱。有一次,吴晓波问一个身家几十上百亿、但每天还在很忙碌工作的企业家,“你赚钱的最大目标是什么?”他做了一个“不能告诉你”的手势,然后说“就是想知道我一生能赚到多少钱。”
有些人可能也想退,但是退了以后做什么?这是很多企业家不知道的问题。
“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们虽然也在做慈善,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与年轻一代企业家不同的是,他们主要是投入金钱,而年轻一代的人则是把时间投入进去,他们从中获得乐趣。”吴晓波说。
吴晓波:40岁“乐退”
“我们迫切需要新的狮子!蓝狮子2011年度招聘正式开始!!”吴晓波的微博转发了“蓝狮子图书”的招聘信息。如遇杨梅收获季节,吴晓波的微博也会晒一晒自家园地里的杨梅。
2009年,吴晓波创办的蓝狮子图书出版机构开始进驻职业经理人团队,吴晓波实现了几年前的“40岁退休计划”。
2005年创办蓝狮子图书出版机构,吴晓波熟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不太擅长做经营管理工作,当时我就在想,到我40岁左右时,就把蓝狮子交给团队来做,我还是回去。”
吴晓波的“回去”即自由写作、大学演讲、企业调研,不是完全停下来,而是开始做一名“思想义工”,不为稿费而写作,不为赚钱而工作,“蓝狮子完全不管也不可能,主要还是战略、方向上的事情”。
吴晓波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有一份不赖此为生的职业”,所以,他的座右铭即“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40岁退休的决定还源于他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现在基本上都做到了。
“人生到头你会发现,亲情是最重要的,妻子儿女是陪伴一生的最大事业,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吴晓波曾对媒体说道。
吴晓波曾经三管齐下,既负责报社事务,又从事出版事业,同时还坚持每周写作6000字以上的习惯,稳稳当当,自得其乐地与妻女栖居于杭州。
1998年,吴晓波买下浙江淳安县千岛湖一个岛50年的租赁使用权。当上“岛主”的吴晓波自己盖了两层小别墅,平日里用来度假,还在岛上种了上千棵杨梅树。
“我是搞财经的,长远的一些问题能看清楚,我一直认为,中国土地最值钱,房价处在上升通道,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一年买一套房,坚持了10年,包括在千岛湖买的这个岛。”
退休后的吴晓波,时间三三分:写作;全国企业调研、大学演讲;旅游、陪伴家人。
曾自称是资深宅男的吴晓波,如果没有特殊的调研和演讲,每天早上9点半起床,写到下午5点多,女儿放学回来,结束写作,陪女儿。
“选择40岁退休,是因为我觉得中国人都活得比较累,为什么不可以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吴晓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说。
曹允东:今年年初辞职
2011年1月26日,刚在纽交所上市3个月的学而思教育集团总裁曹允东在微博上透露了离职的消息,一时间,关于其离职原因的猜测不断。
1月27日,曹允东正式宣布辞职。谈及辞职的原因,曹允东提到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管理运营的合适人员。他从2009年中期一直做的是CFO的工作,现在新的CFO已经顺利到位。另外一个原因是七八年来,他一直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太累了,想休息一下”。他表示,为了生活,未来会减持一部分手中的股票,然后做些和投资相关的工作。
据了解,曹允东早在2009年就已经不再负责集团内部的运营管理,而是专注于企业的融资和上市,也就是说,他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战略和业务管理。
俞敏洪:自导“淡出江湖”
据新东方员工透露,俞敏洪有严重失眠症,长期吃安眠药还未必有效,而且每天都得7点起床,此外还有肠胃失调、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沉疴。
一次,有下属对重要决策有不同意见,几次想进俞敏洪办公室,见他愁眉苦脸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心想“算了算了,老板也不容易”,于是作罢。
2010年第四季度,俞敏洪开始调整新东方组织架构,将职业经理人推上前台,并把执行权力下放。
在新东方高管会议上,他宣布要发起“去俞敏洪化运动”――新东方的大事小情最好都不要跟他发生任何关系。“尽管是我为新东方打下的基础,但希望未来人们更多提起新东方,而不是俞敏洪。”
一场俞敏洪本人主导的“淡出江湖”正在上演。他说,他希望俞敏洪不再是新东方的形象代言人。至于自己,他希望聚焦于战略。
2010年12月22日,如往年一样,他登上前往加拿大探望家人的飞机。这次“闭关”,他准备好好想一下:“到底新东方该往什么地方走?”至于战略方向和企业文化,“都不能错,不能出问题”。
但有人认为,所谓 “去俞敏洪化”实际上是个伪命题。他依然是新东方的精神领袖,也是转型的最终把关人。
张祝:不放太多精力在公司
张祝在北京闯荡了10年有余,卖过服装,开过店,做过医疗器械。现在他开了公司,主要做体检,他的衔接对象是国企、高校及医院。
“说白了,我就是一个中介人,但是这个行业养活了很多人,至少我的好几个同学都因此而在北京有了让人羡慕的生活。”张祝说。
当张祝开着最新款的英菲尼迪出现在朋友面前时,朋友表示困惑,“怎么又换车了?”张祝说,“这是因为他去参加一个活动,那个活动的标准是座驾不低于80万元。”
从当初游走于各钱贵之间,到有朝一日自己也成了一个有钱人,张祝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买了别墅,公司越来越大,每天晃荡在公司里的人越来越多,“跟当初我闯北京时的感觉一样”。
“以前赚钱全是靠辛苦和喝酒拼来的,现在挣钱不一样了。”张祝有点自鸣得意,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他从中赚了很多钱。现在张祝名下有一个咨询公司,“公司现在很多事情由当初带到北京的高中同学代管,相比以前,我更多的时间用来陪陪家人,同时找靠谱的投资公司”。
“你觉得现在哪些行业前景好?”他经常这样问别人。“我也想当天使,自己寻找项目做投资,但隔行如隔山,还是依靠专业团队好。以前做体检这一行,主要是进入得早,所以才有机会赚到钱,现在看似商机很多,但觉得能力不足。”
张祝有一把木棉吉他,他10多年没摸过了。“很久没玩过了,不过,真正能让心情愉悦的还是来源于爱好吧。”张祝对记者感慨。
翻到许久以前张祝留给我的名片,张祝说他的名片现在又换了,新增了几个头衔,无外乎某某理事,某某会长,还有“天使投资人”。
“没想着做多么大的公司,也没有想着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当初做那些只是为了赚钱。”对于自己的公司,张祝坦言,“没有核心产品,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做的就是关系生意,对于以创新为主题的社会而言,我的公司相当于夕阳,但我也知道还可以继续以此为赚钱工具,只是我不再想继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上面了。”
一步一步从最基础的社会底层起步,张祝完成了他的财富积累。他只有高中学历,但没想过再去读书,“读书也是需要门槛的”。刚到北京奋斗的时候,张祝的梦想是“多想有一天,我有自己的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亚运村地段的别墅让他感觉到了“春暖花开”的境界。
胡润乐退报告
“胡润乐退报告”发现,乐退富豪开始花更多时间出国旅游,更加重视社会公益。胡润表示:“富豪们现在更懂得品味生活了,而从前总是忙忙碌碌地工作。”
◎旅游 近两年来富豪们的出国频率持续增长,乐退富豪的出国频率更高,平均每年出国四次。出国以旅游为目的的达到六成。◎健康 乐退富豪更加关注健康,高尔夫是他们最青睐的运动方式,其次是游泳。此外,他们喜欢品茶、SPA和足道等。◎教育 乐退富豪们尤其注重下一代的培养,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是他们为孩子选择的国际教育目的地前三位。◎收藏 在收藏领域,乐退富豪对古代字画特别偏爱,其他依次为手表/珠宝、汽车、当代艺术品、瓷杂和酒。◎投资 超过45%的乐退富豪持积极投资的理念,这一比例比其他人高出10%。投资方向以房地产为主,其次是股票。此外,他们还喜欢做一些艺术品投资。◎慈善 除了投资与收藏,富豪们还会以做慈善来使自己的资金实现功用最大化。调查显示,企业家的平均捐赠额占个人总财富的1%。而在慈善方式的选择上,近七成的富豪会选择慈善基金。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