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失控的物价与可控的CPI:纠结的CPI权重构成 |
www.sinoca.com 2010-11-18 时代周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CPI大约被低估了7%。”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的报告再次引爆了公众对统计局数据真实性的质疑。飙升的物价和温柔的数据之间的落差,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究竟什么是CPI,怎么计算出来的,如何保证其科学性? 安徽合肥一超市内,市民在购买水果蔬菜。 编者按
“CPI大约被低估了7%。”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的报告再次引爆了公众对统计局数据真实性的质疑。飙升的物价和温柔的数据之间的落差,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究竟什么是CPI,怎么计算出来的,如何保证其科学性?
当然,当前更为紧要的是,如何对阵本轮成因复杂的物价上涨?有幸,继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抛储等之后,有消息传出,近期中央可能出台一揽子措施。效果如何令人期待。而在物价上涨还未得到遏制前,“工资跟着物价涨”终究只是大多数普通工薪层的一个梦想。
在一片“涨”声中,10月的CPI数据如脱僵野马,同比涨幅达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而相对于普通百姓对物价上涨的直观感受,这个数据仍显太过“温柔”。中国正在遭遇相当大的通胀压力,是官方、学界和民间一致的共识。反通胀,迫在眉睫。
CPI被低估?
涨涨涨,物价涨声一片,势若脱缰。
在上海浦东临沂新村摆摊的蔬果贩子姬厚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一个月,菜价涨得诡异,每天都会让人吃惊。一个多月前,姜的进价才一斤四元不到,现在,七块五都拿不到了,整整一倍啊!黄瓜、绿叶菜都在涨,还有苹果,两个月前最好的零售价才五块八,现在批发价都要六块多了。这样下去,生意就难做了!”
在以低价著称的迪亚天天超市,也让顾客感到了“涨”的压力和苦涩。原来一块八一盒的豆腐,现在涨到了两块三,八毛一袋的浓豆浆,涨到了一块二,牛奶、油、猪肉,都有不小的涨幅。一位购物的老太太连声长叹:“再这样涨下去,我们这点退休工资真的不够用了!”
在上海北京路繁华地段开了家中型饭店的蒋宜直先生也大感为难。“现在我们这样的饭店最苦了,你又不能明显涨价,涨了价老客户就掉头而去,不涨的话又有亏本之虞。我现在只能推新菜,价格开高一点,说老实话这也是一种变相涨价。”蒋宜直一脸无奈。
涨价并不限于食品,已呈波及之态。沈先生近日在浦东八佰伴商场买了件波司登羽绒服,花了653元,而去年这件衣服只要400元左右。
“到10月份,事情已经很明显,中国的通货膨胀在加速形成中。这不需要讨论了,你只要到菜场、食品店和饭店里走一趟就全明白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
物价快速上涨的状况,已经在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中得到了证实。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
“CPI才4.4%,我看远远不止。像我们这种做小老板的,自己都有一本账,每个月都要核算。据我粗粗估计,CPI应该在10%左右,可能要接近15%。”蒋宜直说。
“这一轮的涨价,集中在最近两三个月内,而且涨价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食品类,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感觉就特别强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强烈的“偏离感”笼罩在许多百姓的心头,质疑不仅来自民间,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11月9日,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发表报告《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该报告指出,“2006年以来的5年间,通过人为的调整,CPI大约被系统地低估了7%。”在近日举行的财新峰会上,有学者直言,真实的CPI可能要在统计数据基础上加上两到三个百分点,这似乎是较多民众的感受。张军也认为:“如果作一下季节性的调整,实际的CPI上涨幅度应该是超过10%的。”
对徐奇渊的报告,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庞晓林罕见地立即发表了署名文章,称徐奇渊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来的结论是“主观推断,与事实不符”,仅仅是一家之言,并非主流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纠结的CPI权重构成
“偏离感”产生的根源,最终纠结于CPI的权重构成。国家统计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类权重数据为:食品占34%,烟酒及用品4%,衣着 9%,家庭设备及维修6%,医疗保健10%,交通通信 10%,娱乐教育文化14%,居住13%。据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金勇进介绍,权重构成每五年调整一次,2006年作过一次调整,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度,统计局也并未向外公布。
人们普遍认为,我国CPI中各项权重不合理,造成CPI不能客观地反映物价变动情况,并没有真实反映通胀水平。食品权重被认为过高,而居住费用在 CPI中不仅权重低,而且其基数低得离谱,而在百姓生活支出中占据不小比重的教育、医疗费用,权重也过低。“统计局的CPI数据可能希望起到一个平衡和安抚作用,让老百姓感觉好过一点。”蒋宜直说。
“权数是根据居民消费的整体结构来确定的。统计局有住户调查,就是选择一部分家庭,每天记账,明细自家具体的收入、支出,最后得出这部分家庭一定周期内(比如一个月)全部的消费支出情况,从中来观察居民的消费状况,比如买粮食在整个支出中占的比重多大,买家电占多大,等等。根据这个比例来得出计算 CPI时每一类商品所占的权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金勇进告诉记者。
明年,CPI权重构成将再度调整,国家统计局曾宣布,会增加居住类权重。“我估计,不只会增加居住类的权重,应该还会有医疗、教育之类,因为这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比较快,在老百姓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它的权数也应该相应地增加。”金勇进说。
除权重之外,CPI数据是否准确,还取决于代表规格品选择是否合适,以及采价是否准确。“代表规格品,就是在一个类型的商品中选出一两种,以其价格的变化来反映它代表的那一类商品的价格变化。由于代表规格品的品种、性质不同,采价的时间也是有区别的,像蔬菜这样的鲜活产品,每天都要采价,而且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比如早上、中午、晚上,而像家电这样价格相对固定的商品,采价的间隔期相对来说就长一点,十天半个月采一次。此外,还要选择不同地点进行采价,然后再进行平均,求得一个平均价。最后再把平均价根据权数进行汇总,CPI数据就这样得出。”金勇进解释。
“CPI指数需要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作一些调整,要尽可能地体现真实的一般的状况,反映出通货膨胀的本质,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到什么样程度,这是努力方向。不能老是给人感觉差得特别大。相信统计局也会做一些工作,而像徐奇渊这样的学者提出一些想法,对统计局也会有帮助。在大家努力下,相信这个指标会尽可能地体现原有的本意。”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应展宇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也告诉时代周报:“调整之后的权重如果想让每个人都认可,恐怕不现实,它只能寻找符合目前大部分居民消费结构的CPI权重结构。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也只能寻找一个平均数。不过,调整后的CPI权重肯定要比原来合理。”
中国式反通胀“组合拳”
尽管通胀如虎,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仍然表示,目前还是结构主导性的价格上涨,中国并没有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结构性通胀,这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当然统计局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全面通胀一般是指经济过热,很多的货币追求很少的物品,造成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但在目前中国某些产业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状况下,来判断整个经济已经进入了全面过热的态势,这肯定是不能成立的。”应展宇认为。
在汤敏看来,如果把结构性通胀理解为只是一部分商品在涨价的话,那么统计局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中国什么时候出现过所有的东西都在涨?每次涨价都是一部分在涨,一部分在跌。如果按统计局的理论来推导,那永远不会出现全面通胀,永远都是结构性通胀,当然结构跟结构还是有所不同。”
不过,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全面通胀也是用于描述通胀现象的一个术语,表示通胀正在由局部领域的物价上涨发展成为一种全面性的物价上涨。10月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开始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虽然说法不一,担中国正在遭遇相当大的通胀压力,这是官方、学界和民间一致的共识。反通胀,迫在眉睫。
多位学者指出,所谓中国式反通胀,最大的特征是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委联手,从货币政策、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禁涨令、抛储、民政补贴,一个都不能少。继央行于16日起年内第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最新消息是,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 (26345,-1130.00,-4.11%)和玉米(2292,-17.00,-0.74%)行为的惩罚力度。
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些经济学家,也为反通胀开出了各自的药方。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必须大幅加息,一次性加到位,让存款利率一次性抵消通胀,让存款人能够安心地将钱存入银行,没有别的办法。小幅加息的效果并不明显。”
应展宇则告诉记者,市场经济在有些情况下有一种自我实现,一种预期如果没有明显的反向对冲,这种判断就会变成现实。通货膨胀最大的问题,还是人们的通胀预期,这种预期会影响储蓄、消费的行为,影响商品需求的改变,某种情况下确实会影响价格运行的态势。
因此,在他看来,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采取市场的手段,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预期,才是反通胀良方。当然,从短期来看,借助于行政手段,甚至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流入,也是可取之策。
“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对老百姓的通胀预期要加以控制,否则会助长抢购、乱投资、乱炒作的情绪。货币政策比如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实际效果有限,但会安定人心。此外,可以加大供应,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给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国家施压等等。”赵锡军如此建议。
在不少人士看来,央行再度加息已箭在弦上。“这种可能性我认为是存在的。”汤敏认为,“对货币政策要紧收一点,此外,要加大国内的供给,并且采取一些措施,降低货物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之间的成本,比如房租、运输等等。这些都有利于防通胀。”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