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谈论有关泡沫经济、通货膨胀、房价走势等方面的问题,我也把我的一些切身感受和大家拿出来探讨,但我还没有找到结论,也请大家一起分析分析。
1、房产价格最近一个月又开始恢复上涨了,笔者中秋节期间去看了几套房子,发现北京的房价比一个月前至少涨了10%,350万以内已经买不到合适的房子了。不知道这是操盘者对炒房人的一次试探和绞杀还是真的要再拉高一步。
在这里多说几句:炒房子的本质就是有钱人用大量资金和信贷把房子低价囤积起来,然后拉高卖给穷人。现在北京的穷人是肯定被甩掉了,那房子未来要炒给谁呢?富人之间相互炒应该没有什么意义吧?
2、笔者经常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长春这些航线,每个月都要飞六七次。去年3-4折的机票随手都能买到,而今年我基本全都是全价机票了。年初的时候上座率还不高,但现在基本都是满载,说明全价机票是建立在航空需求旺盛的基础上的。
通常非假期的航空客运基本是满足商务出差需求的,这种情况下,航空业的高度景气是否说明国内经济现在相当旺盛?说老实话,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没事总是飞来飞去。
3、笔者是做汽车行业咨询的,今年对比了一组数据,发现另一个支持企业商务活动正在高度活跃的论据:MPV销量的大幅上升。MPV是多功能商务车,目前最典型的就是别克的GL8,这个车今年销量1-9月份同比增长71%,而进口B/C级的MPV增幅是81%,都远远超过同期轿车市场的增长。
通常这类车都是企业买来做商务接待、内部通勤使用的,也有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老板、合伙人买来做商务家务兼顾的车辆。这类产品的热销又说明什么?
4、饭统网,一家以折扣价格订餐而存在至今的公司。但现在我们可以试试,通过饭统网能订到饭店的座位是没问题的,但订到折扣的餐食越来越难了。而且日本料理,前两年很多自主日本料理的入门价格是68-88不等,但现在北京最便宜的日本料理也要128/位了。说明餐饮价格正在飞涨。
5、房租,笔者自己一直打算换一套舒服点的房子住,于是也考察自己房子能收到多少租金,去年的价格水平是2800/月,今年有一个中介打电话说我的房子能租到4000/月了。
……
不知道这些经济现象说明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各位高手分析一下。
从目前看,一切泡沫爆发阶段的典型现象都在应验:
1、大家心态浮躁,想赚快钱的人,担心资产缩水的人,以及信心爆棚的人,已经占据了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
2、经济活动高度活跃:大家都担心被这轮经济快车甩在后面,纷纷扩大投资,虽然投资里面很多进入了地产,但这也是一种投资。
3、大家对国力的自信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这次和日本对抗的民情看,中国手里的筹码很多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4、低利率的注水口仍在全力开启,大量流动性仍在源源不断地注入,家庭负债率在上升,消费金融信贷产品在中国市场不断被创造出来。
5、笑贫不笑娼,大家对金钱的追逐已经超过了对幸福本身的追逐,两者简单的等价加剧了泡沫演化的规模。
还有一组数据,也拿来供大家探讨:
2009年全国GDP大体是30万亿左右,这一年房地产总销售额6万亿,银行新增用于个人购房的贷款增加1.44万亿,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大概4.47万亿。也就是说,2009年虽然是地产的一个超级景气周期,但用房贷买房的资金只占总资金额度的20%多点。这个比例似乎不支持泡沫一说,
当然,泡沫在中国确实有其独特的一面,单从房子本身应该对应的价格已经很难有标尺了,但中国每年的M2增速过快,说这些资金推高的楼市是很直接的逻辑对应。如果说楼市里面坐庄的是政府,政府也会为房价在未来可能没人敢接盘而头疼,那么他们是否会撬动股市来打压楼市,这两个市场的规模旗鼓相当,因此谁能把资金吸引出来,谁就会火爆。
此外,目前实际利率为负已经成为大家普遍谈论的话题,对此今天的华尔街中文网也有分析:为什么央行可以忍受长期利率为负。
这里我不做过多分析了,就用一张图片说明问题吧。
最近棉花价格大涨,开始倒逼江浙一带的棉纺企业停产了。更加不幸的是,地方政府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对很多高能耗的企业限电,不少棉纺企业也在其中,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这些企业的处境会非常艰难。
棉花价格暴涨与大蒜不同,大蒜最多也就影响少数企业及部分人的饭桌,但棉花是基础工业原料之一,他对经济的影响要大得多。
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棉花成本上升会迫使服装行业的下游涨价。但中国的服装行业是严重过剩的,下游不可能立即接受涨价,于是成本压力只能在中上游消化。于是大量以棉花、棉布为原料的中小型企业就要面临停产压力了。只有当中上游供应量减少,也就是这些企业停产后,下游才会因为供不应求接受涨价,市场重归均衡。
但这个过程中,企业倒闭是不可避免的,再市场如此火爆的状态中,由于经济高度活跃,大家的现金流实际都非常紧张,因此一批企业的停产、倒闭会发生严重的连锁反应,虽然未必会刺破泡沫,但他会为今后全国的债务危机埋下隐患。
债务问题才是泡沫经济何时破裂的关键
在如今低利率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扩张债务的意愿都明显高于以往,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幻觉:钱不花出去可能立即就会贬值,不仅如此,不借点别人的钱花花,岂不是要吃亏,反正利息还没贬值贬得多。
这种预期使得整个经济体进入高度繁荣的状态中,我们必须关注整个经济体的负债率以及在高负债的情况下,经济体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因为一方面债务在不断扩张,另一方面不多扩张的债务使得经济体造血能力下降,因为投资热导致各行业利润率下降,大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在下降。
此外影响目前国内个人和企业偿还债务的因素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其他关联度更为密切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1、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目前中美贸易的顺差仍是喇叭开口行的扩张,这样两国贸易就不可能回到平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破坏现有经济规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人民币大幅升值或国内加息(要知道,让美国人为中国改变是不可能的,只有中国适应美国的游戏规则,毕竟他是庄家)。但无论大幅升值还是加息都会导致经济萎缩。
2、房地产所占比例多大:没有那个国家房地产占GDP的比重能接近1/4的,对此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在地产股上的策略已经明确表明了立场,如今万科的股票才7块多,相当于沪指1800点左右的水平。未来地产吸收的资金必然需要逆转。
3、国内财富分配问题:中国不可能一直容忍基尼系数不断扩大,也就是财富分配恶化,再恶化下去社会问题都成问题,而重新分配财富必然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破产,也会影响经济规模。
4、实际负利率:这是问题的表象,但最容易控制,只不过目前中央的大基调还是保增长,一旦经济调控目标逆转,债务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上面这些问题目前不是朝着解决的方向在发展,而是不断恶化。其实经济领域的问题很简单:如果你不去主动解决问题,经济体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只不过有经济体自身动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非常粗暴和痛苦。
泡沫经济的本质也是一种庞氏骗局
2008年,美国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的案子让全世界都了解了庞氏骗局。其实这种骗局非常普遍,说简单了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根本不是一种投资:有了新的资金进来时,先进来的人把后进来的资金分走,造成先期投资的人获得超额收益的假象,直到没有新资金进入时为止。
从这点上看,旁氏骗局如果没有人进行组织,而是经济主体达成一致预期所引发的时候,就成了泡沫经济了。比如房地产,先期炒房的人投了资金进去,房价涨是因为有新的资金来接盘了,于是先期进入的资金分走了接盘资金。这种超额收益导致经济主体一致预期房价会上涨,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入,那么过程中的资金也都分走了收益。预期每强烈一步,后续流入的资金就会多一些,那么先期进入的资金所分走的收益也就更多。这会强化经济主体的预期,直到意志最坚定的人也信心崩溃:拿钱出来参与这个游戏。但这时由于已经是意志最坚定的人都把钱送进来了,没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流入来推动市场了,于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也就到此为止了。
当这个游戏结束时,大家发现,原来所有的过程中,并没有价值被创造出来,只不过是一个零和游戏而已,但在推高泡沫过程中,后续进入的人却因为巨额债务而被死死套牢在山顶上。
现在看我们的经济环境,还有多少人能够意志坚定呢?意志或者预期决定了泡沫何时会崩溃,而统计预期的前提是有能力参与这场游戏的人当中还有多少意志没有动摇的,至于手头资金已经无法参与这场游戏的人,恐怕他的预期已经没有参考价值了。
说说“房市”
从控制囤地入手治理楼市是正确的
目前政府从严查开发商囤地入手进行楼市调控的思路是正确的,我们不能什么事都去骂ZF,有些事情还得客观一点。不过对于这轮严查能否真的从严处理,我倒是持保留态度,毕竟前一轮公布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60%的囤地行为被界定为非开发商原因,比如说地方政府调整了土地规划,等待新的方案报批等等,这一搞也可以搞个三四年下去。
下面我们说说为什么从治理囤地入手是正确的吧,因为政府督促开发商加快土地开发速度,一方面会加大房子的供应量,另一方面会加速消耗开发商的资金。而开发商又是现金老虎,一两个项目开工就会让他们现金吃紧,在银行不敢大举把钱借给开发商的前提下,开发商等于腹背受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快速消化库存回流资金。
通胀预期,地产升值背景下,银行在做什么?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一组数据说起:目前境内银行拥有的总储蓄规模大概是66万亿左右,也就是说,扣除准备金以及各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剩下的就是所有资金就是银行所能投放的贷款。
2009年国有银行新增总信贷投放量超过10万亿,要知道,2008年总投放只有4.9万亿。预计2010年的投放也在6-7万亿左右。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今天的繁荣如何出现的了,超过10万亿的信贷对市场的影响如今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
但即便如此,银行仍存在压力,因为要知道,66万亿是吸储规模,是存量概念,如果从流量角度每年的增速最多也就是30%左右,也就是20万亿上下,2009年吸储增量应该是即便是2009年无非是贷出了吸储的一半而已,还有另外一半就成了银行的库存!举一个例子,目前1年期存款利率2.25%,贷款利率5.31%。也就是说如果银行每吸收100元的储蓄,如果100%贷出去,一年的毛收益是3.06元。如果只贷出50%,其实毛收益只有0.81元了。这对银行来说,巨大的储蓄总量其实也是一种压力,所以银行有房贷热情的,但他们又必须为贷款的安全性负责。当然这里存贷款之间巨大的息差也是缓解压力的方法之一,当贷款利率是存款利率2倍以上时,银行贷出50%的储蓄也算还有收益。(注明:为了简单明了,这里是按基准利率计算的,有时候有上浮、下降的可能性,比如房贷就有7折的时候)
而从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的讲话中可以看到,今年6月底,银行存款余额是66万亿,贷款余额是43万亿,确实仍存在23万亿的库存,减去准备金,仍有很大的投放余地。
对银行而言,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把钱贷出去,不然库存太深,另一方面从资金安全的角度又不得不绕着圈子往楼市里面扔钱。
笔者认为我国M2近年来一直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结构有关,说白了也就是外汇占款导致的M2被动增长影响很大。
如果外汇占款所占比例过大,商业银行就要为有外汇收入的企业进行结汇,就需要用人民币收购这些企业的外汇,这会导致这些企业资金充裕。而如果银行系统不能有效把资金重新进行分配,很多企业仍然没有办法获得贷款或其他融资支持,这时候表面上看M2增幅很大,但市场中仍存在结构性的资金短缺。
此外,我国对基础建设投资所进行的长期贷款也占据了M2增长的很大比例,由于这些基础建设并非市场化的选择,所以未来他们也存在亏损的巨大隐患,比如沪宁高铁之后又要搞一条磁悬浮,这就是典型的重复建设了。
全球热钱与中国楼市的关系
2008年后,欧美央行对市场注入的流动性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息差的原因,大量流入中国,很多人认为这也是推高国内资产价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种因果关系成立,那么人民币升值预期兑现之时,也就是国内楼市见顶之日。
然而国内楼市却一直以一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架势逐级上扬,并且到目前为止连最宽松的估值体系也无法解释内地楼市的价格。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日趋兑现完毕,在国内通胀预期不断高涨的今天,人民币币值甚至出现了贬值预期。那么为什么外资没有大举撤退,为什么做空中国的动能没有释放,楼市还有走高动能呢?
我想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可能是国内资本市场的管制障碍,这令境外热钱的套利行为变得比外汇自由兑换国家更加缓慢,而且成本高昂。这也导致外资必须以一种更加隐蔽和温和的方式狙击中国才可能获得最大收益,而成本的原因也促使热钱可以把楼市推高至更高的水平。
反过来,正是由于内地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也增加了国内居民和管理当局的信心,他们认为这道外汇防火墙是一道坚固的马其诺防线,外资短期内大举流出是不可能的。这种盲目的信心很可能恰恰起到帮凶的作用,令境内资金更加可以肆无忌惮地跟风,最终沦为高位接盘者。
有关楼市上涨能否吸收流动性的问题
我想楼市的上涨非但不能吸收流动性,反而在加速释放流动性。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楼市交易所占流通货币的比例的增加,而是楼市交易对信贷的增加。简单地说,正是由于购置房产需要通过银行获得信贷,因此货币发行的速度被加快,通过楼市信贷向市场中注入的流动性也就增加。
其实道理很简单,由于消费贷款的存在,将很多人原本今天买不起的东西变成即期消费,这相当于很多人把明天的钱借到今天花出去,而花出去的钱又有乘数作用,最后市场中增加的流动性就变成了信贷额乘以边际储蓄率的倒数。
如此看来,很多提出若非楼市涨价,中国的通胀将更加严重,这显然是在忽悠大众。
不仅如此,如果从通胀的成因角度分析,楼市的上涨实际上促使经济体形成一种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要知道楼价与租价是正相关的,尽管前些年租价没有楼价涨得那么快,但今年上半年租价的跳涨大家便看出房价上涨对租价上涨的牵引力了。如果租价上涨他带动的将是所有行业成本的上涨:因为地租是所有行业的成本构成之一,即便不是直接成本也将在员工的生活成本中体现。于是由房租上涨带动的全行业成本上涨将会演化为通胀的动力。
如果仅仅是通胀还是简单的问题,更糟糕的问题是,由于我们糟糕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这意味着很多行业没有向下游市场的议价能力,也就是说,他们的价格不能快速提高,但成本的提升是无法抵挡的,这会进一步破坏这些行业的收入结构,严重时就会导致企业破产潮的出现。
说道这里,又绕回到了从通胀到通缩这个观点,企业破产潮一旦出现,通胀转眼便会成为通缩,根源问题还是债务,到时三角债会迫使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全都收紧自己的现金流,多数企业会主动要求缩短账龄,将更多的精力消耗在索要账款上面,全社会的流动性便会相互锁死。
经济世界确实是太有意思了:当问题出现时,你不主动解决问题,问题便会以自己的方式自己把自己解决掉。
对上面做出两条补充:
1、目前看,我国居民使用信贷购房的比例还远低于预期:2009年楼市成交6万亿,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44万亿,大概占比24%。如果考虑到很多家庭购房使用亲友之间的拆借来集资的话,这个比例会再高一些。再考虑到炒房团这个因素的话,比例也许会更高,因为炒房团的集资方式也是一种民间拆借。但该比例仍然是比较低的,我对这个比例也一直没有思考清楚,但数据证实了潘石屹之前所说的:自己的楼盘大多数都是全款卖出的。
搞清楚信贷所占楼市成交的比例对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判断显得很关键。
2、楼市消费对家庭消费的挤出效应:成了房奴变没钱消费更多的东西,这样不利于刺激内需。这是一个非常主流的观点,也被用来印证楼市吸收流动性当做论据了。
但这个观点是缺乏深入思考的:因为房奴就意味着这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已经是超负荷了,他一次透支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费,这种花钱的方法即便他日后节衣缩食,那也是因为他身上这部分“内需”已经被一次性释放掉了。
提这个观点并不是否认房地产的吸血作用,而是说明房地产价格上涨,会进一步刺激经济走向过热。
对冲基金狙击中国的可能路径
首先申明一点,在下对对冲基金的运作并不熟悉,以下内容纯属臆测。
从对冲基金的角度看,大多数使用高杠杆运作,也就是说这些资金对时间成本的看重程度高于长期收益。从这一点看,对冲基金依靠复杂的汇率兑换手段把资金撒到国内,然后买楼买股似乎是战线过长得不偿失的。再加上监管部门对外资直接购买国内物业有过明确的限制政策,因此境外资本必须寻找到一条更加迅速、精准又能绕开国内管理政策的通路。
如果直接购买物业被限制,那么外资完全可以通过股权或债权投资于境内地产公司的方式在内地资产泡沫中获利。而这种投资方式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找准时机,必须在市场走弱的时候介入。恰好,2008年末国内楼市的调整给了外资最佳的时机,当时内地地产公司普遍现金吃紧,而透过香港进行融资是众多地产商的对策之一。如今随着楼市的持续繁荣,相比那些注入的资金早已赚得盆满钵溢了。至于这些资金是否已经功成身退,我们目前尚无从知晓。危机面前,如何应对?
前面说过,经济世界就是这么神奇,当有了问题管理当局不去解决问题的时候,问题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自己把自己解决掉。也就是说,泡沫的膨胀过程会伴随着通胀,而通胀无非就是征收了一笔储蓄税而已,但随着泡沫的破裂,将是转眼即将来临的通缩。
作为我等草民,在这种大环境下,想逃是无处可逃了,只能想办法将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请注意,不要幻想在这个过程中投机获利,能够选择一组最佳的资产组合抵御部分风险已经不错,寒流来临前的投机无异于玩火自焚。
其实应对的策略并不复杂,首先是降低自己的负债率,尽量不要透支未来的收入;其次放弃高风险的资产,尤其是炒房者的库存(周立波的一句话很经典:不动产就是不动产,当出问题时,他一动也不动);最后是为自己建立一组非本币计价的资产池,比如美元、日元以及白银(黄金的价位已经高到欧洲各国暂停出售黄金来支撑的地步了)等。兑换这些目前并不困难,对于普通人也不存在障碍。
从拉闸限电看政府治理经济的思路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各地不能为节能减排目标而拉闸限电,但实际情况是,对居民的限电停止了,而对很多民营企业的限电仍在持续,今天又看到温州有关拉闸的报道。
其实仔细想来,拉闸也许原本就是政府的管理思路,他们要通过减排目标倒逼企业升级技术水平,如果投资不起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当然被淘汰的毫无疑问就是那些民营企业了,有钱上设备搞节能减排的国企首当其冲。诶,苦了我们这些民资了,苛捐杂税不说,什么行政手段都可能把刀架到你的脖子上。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迫于业绩压力需要大局扩张的国企,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把民企搞死,他们死了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拉闸导致停产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这必然对目前高度紊乱或者活跃的经济构成系统性的影响,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债务问题,当三角债再次出现时,大家就会发现各自的流动性都是建立在环环相扣的债务的基础之上的,而一家出了问题机会行程流动性互锁,届时通缩也就兵临城下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