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发出的信号,水价或许将很快上调。据了解,有国际水务巨头在收购了公司股权后,占有了当地的水资源。同时,在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
中国经济网11月3日报道 水价或许将很快上调,这是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发出的信号。联想到2007年中国水务市场的几次外资高溢价收购,不难看出,外资早就开始在中国水务市场布局。
外资豪赌中国水务
威立雅水务出资17.1亿元获得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2007年外资对中国水务的高溢价收购以此拉开序幕。随后中法水务等几大国际水务巨头也开始在中国攻城略地,标的资金动辄以10亿、20亿元计,出价超出被收购企业净资产额的1到3倍。这让业内兴奋不已,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外资出手阔绰只是表象,其中暗藏玄机,外资在中国高溢价收购的一轮风潮再起,中国水权堪忧。
根据规划,“十五”期间,水务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国有资产要撤出的100多个行业之一。国外水消费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而中国目前城区水消费占个人收入仅为1.2%左右,上升空间很大。何况,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都给未来水务市场留下足够的空间。
而更让外资垂涎的是,中国水务属于公用事业,一般由政府定价,因而价格始终处于低位,有的城市甚至10年间都没有上调过水价,因而未来会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水务这块蛋糕自己还会长大。事实也证明,国际水务巨头的判断完全正确,水价上调已经进入政府几大部委的备忘录。
外资溢价收购 最终百姓买单
据了解,有国际水务巨头在收购了公司股权后,占有了当地的水资源。同时,在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有机会了解到更多溢价收购的细节。在他所了解的几份合同中,对价格的说明都是未来按照《价格管理办法》调整,依此规定,将遵循成本收益法,成本只要“合理”就可以记入价格。此外,收购方可以有效通过对水价上涨进程的约定与服务范围的约定来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而且一旦运作得当,很容易在单个城市或者城市群间形成同类项目的联动收益。傅涛担心,溢价可能性越大,公众和政府吃亏的可能性也越大。过度溢价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将对城市水业的改革与发展造成不良的误导,也会使部分利益组织因为极端溢价而获利。
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眼看穿问题实质,“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国家应保证水务行业控制力
实际上,尽管外资的收购动作迅速,但其收购行为已经搅动了中国水务市场,起到了“打草惊蛇”的作用,让中国水务业内的人士意识到,原来,“中国水”如此值钱。
2007年10月,外资在其收购版图上张扬地插旗的时候,由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悄悄开始。“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历时3个月,早已经报送到国务院。显然,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企业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层关注。
而遍寻搜索引擎以及各国际水务巨头的网站,记者发现,高溢价收购在进入2008年后戛然而止。没有公开报道是相关部委叫停了高溢价收购,无疑,这齐刷刷的动作表明,中国水务行业的收购开始收口。
水协常务副秘书长刘志琪的话或许更具导向性,“把水务行业与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待,是方向性错误。应该保证国家对水务行业的控制力,计划产权改革的水务企业在对引进外资还是内资的问题上要慎重,已经引进外资的水务企业应保证国有企业的控股权。” 据《环球财经》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