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相声和曲艺文学繁荣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您的思考里,相声界、曲艺界如何把文艺的温暖,文学的关怀,作品的筋骨、道德、温度更好地释放?
姜昆:在100多年发展历史中,相声一直在“革命”,革自己的命。相声要不断焕发生命力,必须传递时代信息,有料有哏,重视细节,结合现实。很多老先生为相声的去俗、文哏、精益求精的演进付诸大量心血,相声才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梳理相声历程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词汇:印记!把优秀的中国相声精品连起来,可谓一部时代史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进入相声表演。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声紧扣时代脉搏。刚刚解放时,小立本表演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马季表演了《找舅舅》;中国人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相声舞台上有了《登山英雄赞》……相声有那么多好作品为人津津乐道,贵在应时代而变,不保守不泥古,革新向前。
我最早将网上的东西搬上央视春晚,也在春晚说过观众熟悉的段子《虎口遐想》。30年过去了,重新演绎再次掉进老虎园,就要想到有没有WIFI,上网查查怎么自救,围观人群做起网络直播。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过街舞、Rap,我们的相声舞台上也有了Rap,我也跳起了街舞。相声应该不辜负总书记厚望,继续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百姓生活发展的印记,让历史留痕,生活留印。
在吉林走基层 守护传统艺术之根
微风徐来,是夏天人们渴求的清爽,舞台上的清新之风更会给人不一样的欢笑和惊喜。市民文化节,风从“东方”来,东方大剧院舞台之外,吉林黑土地上留下这位艺术家太多的足迹,有着他太多的寄托。
陈耀辉:“七一”前后您的行程中,有两场在京面向社区居民、曲艺爱好者的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被您的中学母校选为校友会会长,您创办的“育英大讲堂”越来越火。这次到吉林,您也是奔着第三届吉林省市民文化节这一基层惠民活动来的。基层,对一个演员的诱惑有多大?
姜昆:我这是第二次参加吉林省市民文化节。满足百姓文化需求仅靠
商业运作是难以实现的,还要依靠公共文化服务。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组织的市民文化节活动,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和内容为百姓文化生活增添了别样光彩。也很荣幸主办方约我们送来一台有欢乐、有内涵的相声盛会。本次在吉林是公益演出,所有演员不拿1分钱出场费。每年我和团队都要进行10场以上的公益演出,离开吉林后,马上到包头,也是公益场。基层的掌声,百姓的欢笑,是最让相声演员牵挂和陶醉的。
陈耀辉:您2012年就为吉林相声俱乐部题过词,对吉林曲艺和传统艺术发展很关注,对吉林同行有哪些新的期望?
姜昆:我跟吉林有很深的渊源。1970年前后我第一次上电视,就是在吉林蛟河参加一个汇演,那时候电视还是稀罕物,我算很早尝到了鲜。我爱人学过二人转,吉林的那炳晨、王肯等老前辈都是二人转和吉剧界的大师级人物,我很早就到他们家里做过客。工作关系,我也多次来吉林采风、调研,对延边、梨树、农安等地非常熟悉。现在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重视曲艺发展,包括少数民族曲艺的保护,省曲协做了大量积极工作,省曲协主席王明明等业内人士负责任、有点子、干劲足。我到中国曲协工作后,提出“大曲艺”思想,把队伍做大,舞台做大,影响做大。我们的结缘一切在于“曲艺”二字,他们的探索值得称赞。我将继续关注吉林文艺事业,关注这片浓情土地上笑的艺术,共同努力让吉林传统曲艺的保护和传承在东北亚区域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陈耀辉:不论时代怎么发展,相声的根还是在民间、在人民中间,中国传统艺术如何与韩剧等外来流行文化争夺青少年观众,守好这个“根”?
姜昆:一言以蔽之,就是“做好自己”。对外来文化不必刻意对立,要取其精华,同时分析它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到底在哪儿?我下个月会到郑州出席一个街舞活动,此前多次见到跳街舞的孩子,他们的刻苦排练让人掉眼泪。传统艺术不能一边循规蹈矩,一边顾影自怜,得研究如何加把劲。我每次在演出现场,都很在意看观众群构成,每次都有80岁的老者、有几岁的孩童。我喜欢和年轻人打成一片,熟悉我的观众知道,我和很多前辈搭档过,与李文华、唐杰忠老师合作后,又和戴志诚、赵津生说相声,现在还和很多80后、90后同台,通过排练和演出对他们言传身教,在一招一式、一言一行中实现传帮带。陈印泉、侯振鹏、董建春、李丁、应宁、周旭等现在都能够独当一面,成为服务大众的相声演员。年轻人用充满时代气息与活力的表现方式,也展现出了新一代相声演员的坚持,更好地传播相声笑的真谛。大家管我叫“常青树”,我自己认为就是“死不了”,人老心不老,只要活着就一直站在舞台上,站在观众中,站在人民中。
马季老师生前说过,相声要按照大家的愿望改革和发展,找出新的路子。我将鞠躬尽瘁,也坚信相声艺术将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