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内容”成了继PC、移动之后的第三波互联网浪潮。本来互联网、科技方面,美国的硅谷也是遥遥领先的,可能也是因为太超前,产业链优势太大,所以即便两个城市同处一州,相隔不远,硅谷和好莱坞的交流没我们想的那么紧密。但在中国,互联网和文化的中心都在北京,艺术和科技很早就开始碰撞。
乐视恰好是这波大潮的勇敢拓荒者。说实话,要是没有新的方法论,仅靠模仿,后来者是没什么机会超越前人的。但恰好,乐视在互联网的前两波做了相应的布局,PC互联网时期搭了平台和应用、移动互联网时期布局多终端。如今在这波趋势来的时候,完成了“平台+应用+终端+内容”的生态布局。值得额外提一下的是,“互联网+内容”时代的方法论其实不是颠覆好莱坞或硅谷,而是融合,将北京、硅谷和洛杉矶通过生态链接起来。
对于他这么一位屡出奇迹、经历过各种鲜花和掌声的大师来说,也就剩下“把中国电影变成全球电影”这件事值得再去豪赌了。
也不难理解为什么2013年张艺谋加入乐视影业。虽然乐视的生态和战略还需完善并尝试,但目前有机会尝试这些的平台,全球还别无分号。之前第五代导演们为之奋斗的“国际化”,仍属全球发行。对张艺谋这样有情怀的大师来说,为中国电影“全球制造+全球发行”探路,哪怕是豪赌,想必也愿意吧。
其实,之前乐视影业CEO张昭也说过类似的话
这一代中国电影人站在这么大的机会面前,无论成功与否,不尝试下恐怕是夜不能寐啊!
何况,创作《长城》本身的过程也能很“爽”。
首先,张艺谋有机会站在全球的视角上尝试为中国创造新的文化符号。《长城》本身并不是一个文本IP,本身就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人们常说,价值来源于稀缺性,这样的中国符号并不多,不容错过。(其实北京奥运之后,张艺谋自己也成了人格化的中国符号了。)
《长城》还需考虑全球观众怎么理解长城。这就好比,好莱坞拍一部全球化电影,也得考虑我们怎么理解欧洲中世纪、教皇或十字军东征,剧情设定也要符合我们的口味和期待。张艺谋是揣摩人心的大师,也是善于创造“奇观”的艺术大师。这次他要揣摩全球市场的口味和期待,想想也觉得挺刺激的。这就是为什么《长城》会是一部带有宏大特效的叙事大电影。如果成功,他就真拥有所谓“上帝之眼”。
其次,《长城》拥有中国导演没享受过的全球制作班底。主创全部是国际一线导演、影星,有很多来自好莱坞的牛人,连油漆工都是美国人。据说,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精致到描述“灰”都有三十多种方法,中文都翻译不出来。好像没听说张艺谋英语很好,我个人对他怎么带着这支“多国部队”拍电影很好奇。
第三,对全球的注意力峰值来说,《长城》天时地利。前面说过不少的,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就是天时。地利也具备:1.35亿美元的投资、好莱坞班底、面对世界的中国题材、全英文电影……无一不是稀缺元素,又处处是挑战。身在其中的“人”,怎能不刺激呢?
想必,张艺谋和《长城》出品方是要处处把电影做到极致的。昨天春晚的广告算是《长城》吸引全球注意力的前奏之一?他们又占了一个稀缺元素,除了中国人习惯性的看春晚,那么多对中国文化好奇的歪果仁,也在通过春晚关注中国呢!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