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作家”来中国
英吉·莫拉斯出生于奥地利,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杰出女摄影家,她受罗伯特·卡帕邀请加入马格南图片社,当过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助手,足迹遍布欧洲、非洲和中东,在顶级杂志上发表摄影和散文作品。她是个语言天才,精通英语、法语、罗马尼亚语,后来还自学了西班牙语、俄语和汉语。1962年9月,他们的女儿丽贝卡·米勒出生。丽贝卡现在是一名导演,她的丈夫丹尼尔·戴-刘易斯1996年主演了电影版《萨勒姆的女巫》,中文译名《激情年代》,剧本由80多岁的米勒亲自操刀。
米勒与第三任妻子英吉·莫拉斯。英吉是奥地利裔摄影家,精通多国语言
英吉·莫拉斯过人的才智胆识和米勒是相配的,米勒终于找到了心灵相通的伴侣,携手走过后半生。20世纪70年代,他们一起去苏联和中国,合作写书描述旅途经历。米勒1978年来华时,中国大多数人对他的文学地位并不了解,他能够顺利走进中国,主要是因为他是中国官方眼中的“进步作家”,抵制过麦卡锡主义, “政治标准”过硬。
这一次访华米勒与北京人艺的英若诚结下友谊。1980年,英若诚和曹禺访问美国,米勒开着奔驰轿车把他们接到家里,夫人英吉做了欧式菜肴款待他们,那时英吉已经开始自学中文。
1983年,米勒在北京人艺亲自执导《推销员之死》,男主角威利由英若诚(右一)扮演,威利的妻子由朱琳扮演
1983年,米勒再度来华,英若诚坚决要求米勒亲自导演《推销员之死》,他来充当翻译。1983年春天,米勒每天早上9点到中午,晚上7点到10点导戏,下午写排练日记,在中国度过了兴奋而忙碌的两个月。米勒担心,商业文明在中国已经消失30年,怎么能在舞台上再现出人们记忆里并不存在的生活?实践证明观众接受起来并无障碍。
在《推销员之死》演出之前,《萨勒姆的女巫》在上海由著名导演黄佐临搬上舞台,反响热烈。作家郑念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看了演出说不敢相信这个剧本竟不是出自一个中国人的手笔,剧中一些审讯完全跟“文革”时期的审讯一样。郑念还说,“青少年的暴虐行为在这两个例子里几乎完全雷同。”这是米勒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郑念的解读让他不寒而栗。
米勒后半生创作的剧本依然都是悲剧。当年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法官质问米勒为什么总在剧作中把美国写得凄凄惨惨,希望他今后能把美国写得幸福些。晚年的米勒回忆道:“我作为一名剧作家生存下来,基本上没有一位主要评论家一直站在我一边。主要全靠演员和导演不断把我的剧作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观众也以热情支持的态度来回报。只有在国外和国内纽约以外的一些地方出现过领悟我的剧本涵义的评论。我常常想起契诃夫的一句名言聊以自慰:‘我要是听从了评论家的话,想必早就醉死在水沟里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