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微信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文 | 李响)
1978年的一天,英若诚带着曹禺辗转在北京一家旅馆里找到名叫阿瑟·米勒的美国游客,送给他一份请柬,请他来北京人艺观看话剧《蔡文姬》。阿瑟·米勒对两个不速之客的到来表示困惑。英若诚说:“你的名字本身就是广告。”
阿瑟·米勒欣然赴约,演出结束后被请到后台,曹禺坚持要他说出真实想法。米勒只好不客气了:“剧作家在创作这个剧本时犯了个错误,是初学者通常容易犯的。整个故事,剧本的剧情在第一幕中已完全展开,没有留出发展的余地,下面就没有了故事,这是剧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忌讳的。”米勒所说的是“初学者”是中国文艺界塔尖上的郭沫若。举座皆惊,鸦雀无声,这个老外是谁?竟然批评郭沫若?只有曹禺突然鼓掌喝彩:“说得好!说得好!”
英若诚1949年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图书馆读到了剧本《推销员之死》,受到震撼,他记住了作者阿瑟·米勒,一个初出茅庐的美国青年剧作家。近30年与世隔绝后,英若诚在北京见到了63岁的米勒,此时他已名满欧美,但刚刚从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中国艺术家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同样,米勒也没听说过曹禺、郭沫若。
几年之后,米勒再度来中国,在北京亲自导演了《推销员之死》,他的名作《萨勒姆的女巫》在上海被搬上舞台,他编剧的电影《乱点鸳鸯谱》《激情年代》也被影迷喜爱。然而,编剧的大众知名度总是不如演员,人们提到阿瑟·米勒时,难免还会用上这样的定语: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三届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岳父。身陷好莱坞名利场,阿瑟·米勒在创作上从未迷失,他坚持戏剧是严肃的事业,应该具有社会功能,而不应单纯以娱乐为目的。他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自信“我的清白一直没有受到半点玷污”。
偏要横陈一具美国梦信徒的尸体
阿瑟·米勒1915年10月17日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曾经营一家服装厂,在1929年大萧条时破产。米勒中学时代一直在面包房、库房、工厂打零工,那时他身上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文学天赋,他几乎什么书都不看,热衷各种体育运动。中学毕业,他在打工上下班路上信手翻书,发现了崭新的世界,“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相信我生来就是当作家的”。
青年时代的阿瑟·米勒
1934年,米勒努力申请进入了密歇根大学,因为他听说这所大学里有写作奖学金,他果然靠写剧本两次获得奖学金,这使他更加确信自己有天赋。密歇根大学不仅是米勒戏剧事业的启蒙原地,也使他接近左翼思潮,这所学校气氛开放,学生可以自由探讨各种前卫思想包括马克思学说。
1940年,米勒第一次走进婚姻殿堂,迎娶大学时代的女友玛丽·格雷斯·斯拉特丽,一个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新婚不久,米勒的剧本第一次在百老汇上映,只演了4场就因为遍地恶评而落幕。米勒一气之下好几年不为剧院写作,专心写小说。米勒成名之前的好几年,基本都是玛丽在当秘书和教师赚钱养家。1947年,米勒终于推出一部受市场认可的作品《都是我儿子》——一家工厂老板在二战期间向军方交付不合格的飞机引擎气缸,致使21名飞行员坠机身亡。他的儿子也是飞行员,知道真相后为父亲的罪行感到羞耻,执行任务时故意坠机献身。父亲终于醒悟,他说死去的飞行员“都是我儿子”,开枪自杀。这出戏在百老汇演出近9个月,共328场。
《都是我儿子》获得了美国戏剧协会的托尼奖,是米勒创作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他作品中深刻的悲剧性受到关注。20世纪早期,美国如日中天之际,一位批评家说:“在美国没有悲剧性的创作,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机会去逃避现实而不是去承受。”米勒所尊敬的前辈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回应道:“如果那都是真的,那么对于美国和美国人的性格是一种诅咒式的诬蔑,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生活的意义已经没了渴望。”米勒深以为然,他所有的剧本几乎都是悲剧。
“我的绝望主要来自典型的大萧条症状。”父亲的破产使米勒自幼对美国引以为豪的商业文明持怀疑态度,再加上自大学时代就受到左翼思潮影响,他的戏剧创作始终充满对资本主义的反思。1949年,他的《推销员之死》枪口直指“美国梦”。主人公威利是一家服装公司的推销员,在淘金梦麻醉下辛勤工作30多年,结果被老板解雇,没有退休金,两个儿子也一事无成。绝望的威利故意制造车祸自杀,死后获得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
米勒说:“当时空中弥漫着一个新的美利坚帝国正在形成的气氛,正因为我亲眼见到欧洲渐渐衰落或者已经死亡,所以我偏要在那些新头目和洋洋得意的国王面前横陈一具他们的信徒的尸体。”1949年2月,《推销员之死》初次上演,一家大型连锁百货商店的老板也在观众席,他当场宣布,所有员工今后都不会因年老而被解雇。米勒更加相信,戏剧可以消除社会弊病。一个右翼杂志不怀好意地评论,《推销员之死》是“一枚埋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面的定时炸弹”。米勒回应道: “我倒巴不得它是呢,至少是埋在那种资本主义胡扯的谎言下面,埋在那种认为站在冰箱上面便能触摸到云层、同时冲月亮挥舞一张付清银行房屋贷款的收据而终于成功之类的虚假生活下面。”
《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演了742场,拿下普利策奖、托尼奖、纽约戏剧评论奖三项大奖,33岁的米勒登上大师宝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广播里充斥着对阿瑟·米勒的溢美之词,发妻玛丽对此沉默,她似乎预感到了未来的结局:“一种无名的荣誉激素”,插在她和米勒之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