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跟“鬼子”有关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厌恶。“几乎到了看到军服就想吐的程度。” 图/受访者提供
“不要叫我小日本!”
对于那时的矢野浩二来说,“鬼子”并不是一个糟糕的标签,反而是一把金钥匙。他满心期待地开锁,推开了演艺殿堂的大门。
2005年,是一个特别的年头。
这一年,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历史教科书、申请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诸多问题搅杂在一起,中国各地时有反日的声音。
这一年,也是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原本每年上百部投入制作的抗日剧,在这一年更是数量倍增。
这一年,矢野浩二进入了“职业鬼子”的第3年。白天他笼罩在反日的气氛里,只要从窗口往外望一望就能感受到;晚上他被自己出演的抗日剧包围,打开电视,在8点到9点的黄金时段,他的角色占据17个频道。
他心里失衡了。
“几乎到了看到军服就想吐的程度。”无论是千篇一律威吓人的演技,还是拍摄现场必然会用的服装,还有他蓄了3年的“板刷胡”,总之跟“鬼子”有关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厌恶。
他每部戏的出场必然是骂中国人、杀中国人;每部戏的结局必然要死,要么被枪毙、要么剖腹自杀、要么跳崖、要么病死……
导演告诉他,“不需要多余的心理表演。只要很容易让观众看明白,你是个彻底的恶人就行”。
矢野浩二说:“我演的不是真实的人,只是‘日本人=恶’这个单纯的印象。”
他在网上遭到日本网民的攻击:“演那样的角色,不觉得丢人吗?有没有爱国心?”在他心里,也开始怀疑这样惩恶扬善的抗日剧能否真正让人们理解到战争的残酷。
剧组人员开玩笑叫他“鬼子”,他勉强微笑。当有一次群众演员叫他“小日本”时,他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愤怒地喊道:“不要叫我小日本!”
他知道那个群众演员或许是无意的,但是“既然一起工作,我们难道不应该互相尊重,以礼相待吗?我有名字,也有角色的名字,叫什么都可以,但是没法容忍被叫做小日本”。
矢野浩二体会到了在异国强烈的孤独感。他说作为演员,他没有办法和不是演员的中国朋友倾诉苦恼。因为只要话题打开,就不得不触及历史问题,他不愿意和他中国的朋友们为此而争执。
那时候只想着能找一个日本人,和他说说母语。
看穿他心思的是一个中国导演。有一天,电视剧《大刀》的导演约他吃饭,突然对他说:“你不要再演鬼子了!你已经有点知名度,一定会有抗日剧之外的角色。让日本人只演鬼子真得是为难你了。不过也因为有你这样的人,中国人对日本兵的看法会逐渐改变的。”
听到这些话,矢野浩二再也忍不住眼泪,“到今天为止,我饰演鬼子时心里的纠结和痛苦对谁也没有说过。可是,面前这位好像是完全看透我的一切,那样亲近,那样善解人意,我感到我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鬼子什么的,不演也罢啦’也许我一直盼望着有谁这样说给我听”。
从此,矢野浩二开始拒绝抗日剧中刻板的鬼子角色。2006年后,他尝试挑战不同的人物角色,并开始进军综艺节目。
他满身的幽默“细菌”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口,他极具老家大阪特色的搞笑表演“感染”了湖南卫视的制片人。
一次饭局上,制片人邀请矢野浩二以中国综艺史上首位日本主持人的身份,加入组筹中的大型娱乐节目《天天向上》。
突如其来的邀约让矢野浩二又紧张又兴奋,他知道综艺节目对主持人语言和应变能力都有极高要求,却压不住心中跃跃欲试的大火。情急之下,他把一大杯啤酒一饮而尽,转身对制片人说:“请您,一定让我做这个主持人!”
2008年,他正式加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人们打开电视惊奇地看到那个日本鬼子竟然在唱多啦A梦,还会兴奋地手舞足蹈,总说“开心开心极~了!”。
观众开始称他“浩二”。节目里来的日本嘉宾、翻译,也都被排上号,叫“浩三”、“浩四”。公司里,20多岁的小姑娘喊他浩二哥;剧组里,年轻的导演直接叫他“二哥”。
才一年,《新周刊》颁给他“2008年度最优秀娱乐主持人奖”。2011年,《环球时报》评选他为“2010年最优秀外国艺人”,该奖首次颁发给日本人。
不仅事业丰收,浩二还娶到了心仪的重庆姑娘。
一切都看似顺风顺水,直到2012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