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初放生47万条泥鳅。
13日上午,内地女演员张静初在社交媒体发消息,称自己在成都三岔湖放生了47万条泥鳅(总计15000多斤),引来网友指责其破坏生态。当天下午,张静初再发消息,称自己智慧不够,向大家道歉。
张静初发布的照片显示,成筐的泥鳅被放在船上,船上的乘客,包括张静初在内,正用塑料盆将筐里的泥鳅舀起来,往湖里放生。张静初表示,“小泥鳅活蹦乱跳,我们冻的鼻涕直流,今天一万五千多斤泥鳅将近四十七万条生命被放生……祝大家平安喜乐!”
张静初放生47万条泥鳅被网友吐槽。
照片引来众多质疑,有网友表示,张静初此举不是在放生,是在杀生,泥鳅会沉入水底窒息而死,还有意见认为,这种做法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有网友问道:“张静初你这么做,生态学家知道吗?”
长期致力于野生动物保育工作的生物学学士沈成表示,因为不了解三岔湖的生态环境,所以无法判断在该湖放生泥鳅会否让泥鳅死亡。不过沈成说,不建议进行放生活动,因为有两个风险:第一,放生的动物不适应放生地的生态环境,无法存活;第二,放生的动物存活下来,成为当地生态的入侵者,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13日下午,张静初删除了放生的微博,并道歉称,“冬天湖里能不能放生泥鳅的问题,和大家解释一下,沿湖有很深的淤泥泥鳅会钻进淤泥里过冬所以是可以生存的,大家关心它们的生存问题说明都是有善心的人,向你们学习,一位朋友提醒的很对,公布地址会带来被打捞的问题,所以会把微博删除,引起大家的这么多误解只能说明自己智慧不够,给大家道歉了。”
张静初删除微博,自称“智慧不够”。
知名科普作者“瘦驼”曾撰文称,放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动,需要经过以下七个步骤。第一步是动物的收治。记录目击者发现需要救助动物的现场情况。第二步是稳定动物状况。把需要救治的野生动物转移到笼舍,对其进行评估。第三步是初步检查。为动物称量体重、体温,检查视力、四肢和口腔,评估动物的营养状况。第四步是初步治疗。包括清创、骨折固定、补液、提供药物和营养支持。第五步是康复治疗。在一个尽量没有人类影响的舒适环境里为动物提供持续的营养和医疗支持,不间断监控动物状况。第六步是放归前训练。在这个阶段,要为动物提供室外的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依照不同的物种让动物进行运动。第七步是放归前观察。以上步骤完成后,放归野外才是负责任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找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一放了之。
记者查询到,2004年,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和高雄市教师会生态研究中心所做的《台湾宗教团体放生现象调查报告》指出,“放生活动对于 肉食者 的影响效果非常有限,市场上供应宰杀的动物物种和数量也不会因 放生 而减少。甚至可以说,放生行为其实反而增加了动物的牺牲,包括因为放生而直接从野外猎捕、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因为放生而增加饲养繁殖的数量、在运输,搬运途中所遭受的痛苦等等。”
已故的印顺法师曾对放生活动发表看法,他认为,动物在死亡边缘,设法救护他,使他免于死亡,这是放生的本意。现在的放生都被商业化了,是为了功德,定期的、大量的买来放生。所放的主要是麻雀、小鱼、泥鳅、乌龟等动物,这需要事先向市场去定购,以此为业的商人,则要捉到买主所需要数量的动物。
印顺法师还提出一个问题,“如不放生,这些可怜的小动物,会被捉吗?他们的被捕,是为了成就你们的功德,这是什么功德?”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