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左二)一行泰州“采风”
勒·克莱齐奥
自从与南京大学结缘,2008年诺奖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便开始了中国文化的寻根之旅。与现代快报记者的交谈中,他透露,自10月以来在南大给学生们上课,他发现了墨子与小孔成像的渊源。在浦口火车站、下关码头、栖霞山、明孝陵石象路,他与长江、帝王、宗教以及人类的普世情愫隔空对话。11月22日,克莱齐奥先生又在他的好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许钧的陪同下,受泰州市文联的邀约,带着《墨子》来到泰州,寻访《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的故居,与泰州当地作家对话。在这座“城虽小,但尘世的幸福极大”的古城,他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文学人生。
他
人生第一首诗写在了购物券上
“我知道饥饿的滋味,那时不仅没有书读,连写字的纸张都没有。”
“我不太善于讲个人的经历,这对于我很困难,但今天面对这么多友好的朋友,我要克服困难,讲一下我个人的文学经历。”昨天,外表俊朗沉着的克莱齐奥,裹着围巾,在泰州秋雪湖畔,以这番平白的开场白,开始了他《文学与人生》的演讲。坐在他对面的,有泰州市主要领导,江苏省著名作家费振钟,也有泰州市文联的众多作家和大学生朋友。
童年时的克莱齐奥经历过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饥饿。1940年出生于法国尼斯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跟母亲和祖母相依为命。那时的面包混杂着木屑,但对于克莱齐奥来说,精神世界的饥渴远比肚子饿更煎熬。“我知道饥饿的滋味,那时不仅没有书读,连写字的纸张都没有。”直到战争结束时,5岁的他开始尝试写诗。
克莱齐奥第一首诗的创作,蘸满了萧条时代的记忆。在战后法国的一张购物券上,他拿着从一位不知名的木匠师傅的抽屉中找到的红笔,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创作。孩提时留下的记忆,令克莱齐奥对铅笔和粗糙的纸张都有天然的亲近感。
战争结束后,克莱齐奥和母亲、祖母搬到一套小房子里,那里有个书柜,但刚刚经历过炮火的席卷,书柜里只有几本词典,“看到什么就读什么。当时有两种词典,一种是百科全书,另一种是女性对话艺术的词典,主要是教给有钱人家的太太对话技巧,主要供她们查阅,但当时我并不知道,就拿来读了。”
克莱齐奥说,从阅读的角度讲,读这些词典是一种历险,特别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从一种主题跳跃到另一种主题,没有逻辑。而且使用的素材来自19世纪,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相去甚远。“但是作为一个孩子,乱看,也能看出一些名堂。”
他
对词典有特别情怀,也是老舍的粉丝
“老舍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小时候的阅读体验,让克莱齐奥对词典产生了特别的情怀。非洲国家毛里求斯是克莱齐奥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文盲,于是,克莱齐奥每次去毛里求斯探访,总会给当地孩子送上词典,这在他看来是最好的礼物。“每次给孩子们送书,他们都抱着书高高兴兴地离开。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但在一些特殊的国度,书对孩子们的意义非凡。”克莱齐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克莱齐奥最为推崇老舍,他认为,老舍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我非常尊敬老舍的作品,虽然他描写的世界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透过他的文字,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真实的存在。我仿佛能感觉到生命中有一部分属于中国,还有一部分跟北京的胡同发生了关联。”作为老舍的粉丝,克莱齐奥在毛里求斯还将老舍的《北京人》送给当地的孩子,“这部小说很好,孩子们可以看到北京和人们过去的生活。”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