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馆朋友向我抱怨说,使馆下死任务,每人必须保证送出多少张票,而且要确保奥地利人来,不要华人,这样可以保证电视录像效果!”
10月17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关注中国演艺团体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状况。文中披露,金色大厅只要交场租并签了合同就能在这里进行演出,“音乐季演出之外的一些空闲档期,金色大厅会对外出租。这一部分演出在维也纳不会引起什么反响。俄罗斯、日本、韩国人都会来租场进行一些演出,但中国人格外多一些。”
一位活动组织者向该报记者透露:“使馆朋友向我抱怨说,使馆下死任务,每人必须保证送出多少张票,而且要确保奥地利人来,不要华人,这样可以保证电视录像效果!”
以下为报道全文:
金色卡拉OK厅?
维也纳“金色大厅”在中国的形象总在两个极端剧烈摇摆,一边是高雅的“音乐圣殿”,一边被人指责为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大厅”。
现在,金色大厅终于被称作“K歌房”了。2013年9月26日,《人民日报》称今年1月至8月中旬,国内各类团组在金色大厅共租用场地27场,至少有133个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和演出。派送赠票,已经到了让当地华侨不厌其烦的地步。
金色大厅最初进入国人视野,是从1987年12月31日央视对“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转播开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指挥卡拉扬的风采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音乐会结尾阶段,奥地利人民在美轮美奂、辉煌的金色大厅里,和着《拉德斯基进行曲》的节奏,鼓着掌迎接新年到来的欢乐气氛,也让国人们倍感亲切。
建于1869年的金色大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厅之一,还保存着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手稿,堪称音乐博物馆。
金色大厅的另一面,却是国人在不断靠近后发现其平易近人乃至触手可及,甚至“庸俗”的一面。
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在金色大厅举行新春音乐会,以二胡、笛子演奏了民乐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2003年,宋祖英赴金色大厅举行个人演出,拉开了中国乐团和音乐家登陆金色大厅的序幕。
之后,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金色大厅。紧随乐团和歌手等专业音乐演出之后的,是由学生、老年人组成的业余合唱团。而随着2012年北京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管乐团在“第三届梦想绽放•维也纳金色大厅夏季音乐会”表演《拉德斯基进行曲》,2013年9月,温州房地产女老板李海燕包下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表演歌剧“江姐”;农民工和企业家也宣告登陆金色大厅。
“给钱就能演”成为金色大厅的另一张标签,国内媒体开始揶揄其为“金钱大厅”。
金色大厅真的给钱就能演?
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2003年,金色大厅演出部经理克劳斯•克莱恩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色大厅的演出绝对不会标志一个乐团的水平。由于我们对中国民乐团的水准搞不清楚,所以也不可能进行任何的艺术认证,只要交场租并签了合同就能在这里进行演出,只是不能衣冠不整地进入金色大厅而影响金色大厅的形象。”
奥地利音乐频道负责人也纳指出,靠出租场馆来维持财政平衡是国际上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除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以外,几乎所有的歌剧院都是亏钱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之所以很少对外出租,是因为他们每年能从政府得到上亿元的财政补贴,而金色大厅得到的补贴只有千万级。”
也纳同时认为,“金钱大厅”的身份,并不会伤害到金色大厅的音乐品质,而国人之所以有一些误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金色大厅对于音乐季演出和租场演出有着严格的区别。
“音乐季的演出由金色大厅制定。这一部分是非常严肃的,来的都是世界一流音乐家,一般演出提前一两年就预订好了,每年从9月到次年6月。这是金色大厅演出的主要构成部分。音乐季演出之外的一些空闲档期,金色大厅会对外出租。这一部分演出在维也纳不会引起什么反响。俄罗斯、日本、韩国人都会来租场进行一些演出,但中国人格外多一些。”
是否属于音乐季的演出,有一个最简单的辨认方式,那就是是否有资格登上金底黑字的金色大厅官方海报。奥地利华人李弥(化名)自2003年在维也纳定居,她在金色大厅官方海报上看到过的中国艺术家仅仅是郎朗、李云迪、王羽佳和李晓良。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