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右)近照
朱之文用的手机还是最老款。
成了名人的朱之文已经能很自如地面对镜头了。
辽沈晚报讯 临沂、济南、漳州、石家庄……这只是一夜爆红的“大衣哥”朱之文半个月的演出行程。而23日,朱之文还从石家庄飞抵沈阳,参加了一个商演。
2011年在《我是大明星》、《星光大道》等节目中,因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与原唱百分百相似一炮而红,并在2012年央视春晚大放异彩的农民歌唱家,有着“大衣哥”“中国版苏珊大妈”之称的朱之文,现在真正成了大明星。不过他对现状却抱怨不止,“太累了,我有时候甚至想过要告别舞台。”
朱之文在山东几乎家喻户晓,哪怕仅仅是走在马路上,也立刻会被山东当地人认出,并索要签名与合影,热情的山东粉丝几乎拉着朱之文就不撒手。朱之文现在已有两个助理,都是他老家山东菏泽单县朱楼村的老邻居。
央视综艺节目、春耕形象大使、卫视频道的选秀、小型的商演,朱之文现在是一个多方位,曝光率颇高的艺人,并且邀约不断。一年商演加上综艺节目,不下百场。由于太忙了,一个月朱之文只能回单县朱楼村老家两三次,与妻子孩子团聚。
“离婚胡扯,我和妻子感情很好”
为了能够面对面采访到朱之文,辽沈晚报记者赶往山东济南,参加朱之文录制的《中国梦想秀》山东站选拔赛。朱之文作为嘉宾出席,他同样演唱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朱之文一出场,现场观众就沸腾了,他沿着会场中间的过道走到台前,粉丝们拉扯着朱之文的衣服,朱之文连上台都步履维艰。
这一次,他没再穿标志性的大衣,而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脸上还涂了厚厚的粉底。问及现在是不是也已经有了专门的造型师,朱之文略显羞涩,“哪有?是参加节目,节目组的人给我画的(妆)。”
唱完标志性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之后,主持人问起了朱之文走红之后的婚姻状况。朱之文回答,“离婚?那都是胡扯,我和妻子的感情很好。”淳朴的回答引起现场一片掌声。
给自己唱功打30分,有待加强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伴奏音乐一响起,朱之文总会低头,然后后退几步,在一个起步音奏响之后,果断切进,一开口就能引起观众的掌声。一位熟悉朱之文的山东粉丝说,“他唱得实在太像原唱了,而且他的演唱让我们百听不厌。”
然而,朱之文只给自己的唱功打30分,满分是100。“我每一次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之后,其实都不满意,中国歌唱领域还有太多我没学习过的,我只是模仿得挺像,我还应该在文化民俗、歌唱技巧方面加强学习。”
问朱之文,《滚滚长江东逝水》究竟唱了多少遍。朱之文说,“已经没数了,自从2011年走红以来,几乎总在唱这首歌,算起来不下100遍了。原唱杨洪基老师,直接把这首歌曲的版权交给了我。我非常感谢老师的帮助。”走红之后,朱之文曾经出过一张专辑,里面有新歌也有翻唱歌曲,虽然销售数字并不理想,但是却不断增加了朱之文商演以及参加综艺节目的机会。
大衣卖51.8万,添10万助学
那件让朱之文走红的大衣,现在他不再穿了。朱之文身上穿着的西服,是他的粉丝为他定做的。朱之文说,“那件大衣在一场拍卖中卖掉了,卖了 51.8万,全都用来帮助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了,我自己还添了10万。我书读得很少,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所以特别想帮助那些上不了学的孩子们重新回到校园中。”
朱之文走红之后,把赚来的钱拿出一部分做起了公益事业。除了拍卖大衣助学之外,还自己添钱,修了老家单县朱楼村的村路。朱之文的助理说,“我们上一次回老家时,那条路就已经开始修了。”
辽沈晚报记者问朱之文,“你做公益事业,是不是将来还当村官,从政啊?”朱之文忽然认真起来,“我现在的生活要感谢很多人,不过我只想种好地,唱好歌,其他的全都没想过,更从来没想过要当官。”
朱之文家里的六亩地现在全由老婆李玉华打理,主要是种麦子和玉米。有钱之后,村里的很多老邻居都跑来跟朱之文借钱,朱之文说,“来我家借钱的邻居越来越多,不过我也会看情况,特别急需钱的我基本都会帮。”
走红两年,还在用按键手机
走红之后,朱之文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他曾经对媒体表示自己演唱一首歌,付一万元酬劳就可以。不过通常,商演过后,有的主办方仅仅给几千元,几百元,甚至有的只请吃一顿饭,或者给一点车马费。
不过,就朱之文所到之处的受欢迎程度来说,这个身价完全不能与他的人气相对等。“我认为我的人气,怎么也应该有个基本的出场费标准,但是有时候主办方仅仅只给一点点,甚至还有的商家拖欠着不给钱。”朱之文说到这,显露出无奈。“不过,我的生活的确比之前好了很多很多,而且全国还有那么多粉丝喜欢我,支持我。我还能拿出自己的演出费,做点公益事业,我非常知足。”朱之文说,“现在我与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关系都很好,有时候他们叫我去录节目,我抽得开身都会去。不过有时候真的只是免费的。”
一位山东当地的文化官员对辽沈晚报记者说,其实朱之文真的应该提升出场费,他的群众人气和民间地位都应该值得更多的收入。你看看那旭日阳刚都开豪车了,朱之文却仅仅这么一身演出服,走红两年,还一直用那个诺基亚的按键手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