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不想红会,只想红
解说:
写真、专访,多家媒体郭美美突然地高调,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罗昌平:
他们(郭美美工作室)联系了国内很多的媒体,希望能够做一个专访。
解说:
炫富,伪造身份,争议备受谴责,再到声明进军娱乐圈,社会、媒体该用什么眼光面对这个口碑不佳的女孩?
字幕提示:
是非充满考验,这次完美蜕变,相信勇往直前就会看见。
解说:
绯闻、丑闻、偷拍、走光,面对形形色色的娱乐手法,媒体呼吁反思无底线炒作,拒绝审丑。《新闻1+1》今日关注“郭美美:不想红会,只想红?”
主持人: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这两天中秋节,按理说最火的应该是月亮,可是仔细一看有比月亮火的,那就是大家其实并不陌生的郭美美。几天的时间里,突然发现出现了很多对她的独家专访,从杂志到报纸,从东到西。一时间让人感觉红会的事可能真过去了,但是郭美美红了,这应该吗?我们该不该警觉呢?我们是不是要真的接受一种审丑的利益链条呢?来,一起关注。
(播放短片)
解说:
连续两天三份刊物、三篇稿件,郭美美这个争议人物再次引起关注,只不过这一次伴随着的不仅仅是对她的意见,还有对于媒体价值和责任的思考。
这篇以“郭美美从未想做全民公敌”为标题的文章出现在最新一期的《嘉人》杂志上,大标题的上面还标有“独家专访”四个字,而报道的内容除了涉及到成长经历、感受变化之外,也依然列出了郭美美事件引发的一些质疑。而文字之外,《嘉人》也刊登出了一组她的写真照片。
邓立(《嘉人》执行主编):
8月中旬的时候,我的专题编辑在问我说,我们可不可以采访郭美美,我说可以,我说可以先约着。后来我的同事告诉我说,整个约的过程还是很顺利。
解说:
出乎意料的顺利采访引发的却是一场大讨论,反对者认为,将全民公敌郭美美送上时尚杂志,伤害了公众的感情;而赞同者则表示应该,对于新闻人物采访也没有关系,究竟该不该采访郭美美,一时间人们争论不休。
邓立:
有犹豫过,但还是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其实我们也会看到网络上对她的各种各样的讨论,几乎是“沾上死爱上亡”,所以我们也会在刊发关于她的报道的时候,其实考虑会要多一些。
解说:
讨论还没结束,新的报道又接踵而至了。今天,一篇叫做“郭美美:不想因为我,让老百姓对红会失去信心”的文章出现在《南方都市报》上,同样也是专访。而与此同时,同属南方报业集团的《云南信息报》也刊登出一篇题为“风暴眼中的郭美美”的文章,事实证明,这一次似乎并不是独家专访。
罗昌平(《财经》副主编):
在9月5号,我们的记者接到了郭美美工作室的一个电话,对方就提出来希望能够由《财经》杂志专访郭美美,大概情况就是这样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他们联系了国内的很多媒体,希望能够做一个专访。
主持人:
很多很多年前的时候,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有的时候像一点点寓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话用到今天,用到郭美美事件当中有点过了,但是在目前的娱乐圈或者说是演艺圈里,我们可以变换一下这首诗,却实在是成为了一种现象,那就是丑闻是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而低调却是低调拥有者的墓志铭。于是你开始习惯看到了一种审丑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是什么样的过程呢?主动或者被动地出现了丑闻,然后导致出名,然后是主动策划变得更加出名,然后引起市场注意,然后走向市场,然后获取利益。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涉及到道德或者价值观的底线层层在往下落,也难怪在郭美美涉及到红十字会这样一个事件出来不久之后,就有人怯怯开始担心,说估计最后的赢家只有郭美美一个,没想到没隔多久郭美美还真上路了。
其实近一段时间据我们了解,郭美美的团队给很多的媒体都打过电话希望获取被采访这样一个机会。我们看到的只是刊登了对郭美美独家专访这样的一些报道,还有一些媒体没有刊登。讲一个细节,昨天晚上,在北京有一家报纸撤掉了近三个版的对郭美美的专访,原因不复杂,是警觉。为什么呢?因为小姑娘郭美美结束采访之后说了这么一句,“你们可是北京的独家哦”。当时就感觉这事有点不对,就退掉了。其实,没登的不只是报纸,还有一本杂志,大家很熟悉的《财经》杂志。我们就要关心一下,《财经》杂志拒绝刊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罗昌平,《财经》杂志副主编,最近两周,郭美美经纪人主动联系多家媒体希望专访,我们未应,原因如下:(1)郭方主动约访,其意昭然;(2)记者理应专访留档,哪怕不发稿;(3)要分清楚是媒体在利用郭美美还是被其利用;(4)单一对话体报道不合适调查报道,应有辅助采访并成文;(5)即使发稿,有责任过滤郭氏明显说谎内容。这是没有刊登的《财经》的一种态度。
我们再看吴卫华的一段话,很有趣。他帮我们总结了一下现象,6月-9月,微博热点轮动,唯有GMM屹立潮头不倒,3个月持续发光、发热。一个小女子竟然将达芬奇、袁莉、卢美美、海底捞、李阳等热门事件、人物全部淘汰出局。看来想在微博上持续大热,需要:1、有推手、无禁令;2、有绯闻、无证据;3、有情节、无结局;4、可偷窥、可想象。面对这样一种审丑的利益链条或者说这样一种现象,媒体人怎么看,我们先听一听《新京报》记者潘采夫的看法。
潘采夫(专栏作家):
现在她作为一个娱乐人物出现的时候,媒体还没太转过弯,所以你的时候除了《嘉人》,其它的媒体更多是在时政报道这一块的版面上报道郭美美的。问她都是一些关于社会的问题,而郭美美的回答是一个娱乐圈的“蛋白质”女孩这种典型的回答方式。所以这两套系统是不太搭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媒体有可能是被郭美美利用了。她在媒体采访上其实也是有布局和策划的,比如她会对某个媒体说你是我在北京媒体里面的独家专访,给你这个机会,她会跟某个杂志说,给你这样一个待遇。
主持人:
潘采夫还给我们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也很有意思,他跟朋友争论郭美美一事,他坚持媒体没错,郭也红不了,大众批斗有点过。但是潘采夫的个人看法是单个看媒体采访多是批判性,但是跳出来看,媒体被一个“无脑”的小姑娘摆布了,她是吹魔笛的少年,都自己以为是独家,其实从时间定位上已经被布局,再精彩都是合唱队里一个分唱部分,你去当时政来进行采访,但是人家是当娱乐来做的,你被玩了。
接下来我们再听一个时尚杂志,《智族GQ》杂志的总监蔡崇达,他的看法又是什么?
蔡崇达(《智族GQ》报道总监):
其实对于郭美美的事情我会觉得从媒体的职责来说,她确实应该报道,但是出现在哪个地方,怎么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说这个事情,用怎样的立场去说这个事情,其实也可以看到媒体的,比如说像拍大片(写真),我们用各种美化的、各种价值体系的、各种昂贵的器材去拍摄她,其实也不就是意味着说我们对她的一种认可。我觉得有一些参与的媒体其实是有点功利主义在,可能郭美美是一个社会热点,有商业点,大家就兴奋了,但其实我会觉得也是他们一时的疏忽。
主持人:
蔡崇达还说了一句话,“有卖点、有商业点的信息都很容易成为我们冲动的缘由,让我们容易片面化,甚至编织逻辑安慰自己。”我觉得最后的这句话是非常有味道的,每个媒体在报道她的时候,拒绝有拒绝的道理,报道也有报道的道理,但是报道的道理仔细一想的时候,不管我们信不信你信了,但是再仔细想想,你真的信了吗?问完了这样一个问号的时候我们不妨再一起回头去看一下郭美美这个事件的由来。
(播放短片)
解说:
郭美美是谁?如果时间回到几个月之前,几乎无人知晓,事件的起因是她在网络上的照片。
别墅、玛莎拉蒂跑车、奢侈昂贵的皮包、手表,炫耀着这一切的郭美美,在自己的微博认证下有一个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头衔。于是,一场追问就此开始。
王汝鹏(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郭美美和中国红十字会,或者和中国红十字会的下级分会有任何的联系。而且他们也声明,在他们的组织里面,包括合作的企业里面都没有叫郭美美或者郭美玲这样的一个人。
解说:
红十字会否认,而郭美美事后也承认头衔为自己杜撰,并向红十字会网友致歉,一场风波之中饱受着舆论谴责的这个女孩儿也在刻意回避着媒体的追问。
记者: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这次事件,有没有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
郭美美:
你现在对我造成很大的影响。
记者:
那能不能请你对媒体回应一下呢?
解说:
但这样的沉默似乎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8月3号,郭美美和她的妈妈接受了某卫视节目的专访。
字幕提示:
独家郎咸平专访郭美美母女
主持人:
那么下一步想做什么呢?
郭登峰(郭美美母亲):
应该会走娱乐圈吧。
主持人:
会走娱乐圈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吗?
郭美美
没有,目前还没有。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