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性组团的台湾纵贯线乐队1年多时间巡回海内外47个城市,唱了52场,超过136万人次观赏,门票收入达9亿元。
高票价背后是原创精品的匮乏
近年华语唱片不景气,CD销量已到了不值一提的地步,个人演唱会无疑是最快、最大、最持久的赢利点。于是,刨除国外艺人,活跃在中国演出市场并且能单独立项的音乐人大多来自港台,高昂的演出费加上旅行成本,最终都要由大陆观众承担。内地歌手习惯于传统“走穴”演出,在这个市场巨大但缺少本土原创音乐的环境里竞争力低下。北京演出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大型演出场馆演出的票价居高不下,平均票价772元,比上年平均票价637元上升 21%。
不只演唱会,这两年以低票价炒热市场的小剧场话剧也遇到瓶颈,有观众直指,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戏剧作品仍然有限,大多是泡沫,有些是垃圾,有些甚至是倒退。来自小剧团的苦衷则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为它寻找合适的演出机会甚至比创作更艰难,一不留神就会步入陷阱,一个艺术节、一场晋京演出、一部电影大片、一部电视连续剧、一场足球赛,对它来说也许都是致命的打击。中国戏剧的受众群体仍不稳定,很容易被其他新鲜刺激分流。
吃“财政饭”的国营团体拒绝改革
国内许多演出公司或机构的营销模式普遍单一落后,演出运营商仅仅把目光盯在剧目本子和票房收入上。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艺术作为商品,不能仅仅考虑它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它的社会效益以及演出商的长远发展。如同美国,早在1971年的联邦税法就对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鼓励基金会、大公司等社会财富投资文化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接受政府或社会资助的艺术团体在票价上亦充分体现了公益色彩。
但在中国,一些接受政府经费补贴的艺术团体和机构办演出,成本比纯商业演出其实要低很多,但票价一点儿也不低。网友戏称这类高票价相当于“二次征税”。有数据显示,1995年和1996年,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费自给率,分别为40.3%和62.4%,而1997年至2008年的经费自给率不升反降,均在40%以下,不少团体仍需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办演出无关“生计”,对市场十分不感冒。
演出票是有价票券,开场铃声一响,卖不出去的不过是废纸一张,高票价的吆喝声再大也是赔本。之所以中国演出商敢于冒风险开出高票价,尽管有靠“一锤子买卖” 赚取暴利的野心,更多的恐怕还是在不完全开放市场中彼此缠斗的无奈和忐忑,“过把瘾就死”的演出商们还看不到太多希望。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