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近年来的惯例,中国三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一旦出片,就属于公共事件,总得在公众生活中热闹一阵子。但是今年的贺岁档要例外了,陈凯歌的《赵氏孤儿》还没彻底“公共”起来,姜文的《让子弹飞》就把风头抢走了。
姜文当然是有资格叫板张陈冯的,王朔说他是中国最好的导演,冯小刚说姜文要是好好拍商业片,自己的好日子就结束了。
这些赞誉过头吗?相信每个看完《让子弹飞》的人都有话说,今天的话题就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如果您还没看过而且不能容忍一点点的剧透,那么可以先关掉专题,等看完了再来讨论。
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大多数观众可以各取所需,谁都不亏
对于想看热闹的观众,这部片子有笑料、有打斗、有正义、有名角、有演技;对于电影艺术爱好者,这部片子也不失姜文一贯追求的制作精良、技法求新;对于想看到一些“意义”的人,这部片子仍不缺政治隐喻和价值观。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肯定不会觉得值不回票价。当然少数只能接受一本正经叙事的人,还是会感觉片子不够“正统”,因而不喜欢。
和近年的国产片比较,它是出色的
想想《叶问》这种老掉牙的故事还能演了一遍又一遍,《唐山大地震》这种退回到八十年代水准的主旋律都要称王称霸,《非诚勿扰》这种重复九十年代贫嘴温情的片子都要上续集了……,那么光从“新鲜”的角度看,《让子弹飞》就要领先一大截。更何况在中国拍电影还有个特色,不带点政治色彩或现实关怀的片子会被认为“没有内涵”,尤其是只要你拍过“有内涵”的片子,那么就得一直拍下去,否则就是“堕落”,你看张艺谋陈凯歌们因此挨了多少骂。中国观众可以接受好莱坞的《变形金刚》讲弱智故事,但不能接受张艺谋的《黄金甲》只有大场面。对于曾经拍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种“有内涵”影片的姜文,如果他的新片里看不到一点政治,那恐怕就得失败一半,还好这次他有,从这个角度说,他又胜了近年的张艺谋陈凯歌一筹。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最好的电影”?
不过看了一些“靠谱人士的参考意见”,还是有点惊讶,里面充斥着“盖世才华”、“牛逼之极”、“票房六亿”,甚至“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最好的电影”。莫非,这部电影已经比张艺谋的《活着》还要好?实难苟同。《活着》因震撼人心而一看不过,《看子弹飞》的可回味程度则比前者要差得多。说到政治寓意或者现实关怀这一点,影片只是有这些成分,而并没有把这些成分演绎得多深刻。大概这种极端的好评与人们的一时激动有关吧,等冷却下来回头再看,《让子弹飞》应该会得到更客观的评价。
在现实中“站着赚钱”可以做到
姜文要“站着把钱赚了”
“站着把钱挣了”,这句热门台词像是姜文的心声,或许应该这样理解:第一,这是姜文在对自己说。站着赚钱的片子姜文其实早就拍过,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艺术和票房双丰收。但是之后98年拍的《鬼子来了》,花了2700万,却没有通过审查而无缘公映;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花了1000万美元,因为“没人看得懂”而票房惨败。所谓“站着”,就是指政治上不苟且,艺术上不媚俗,姜文接连两次因为要“站着”而赔得一塌糊涂,甚至自嘲“我导电影一般赔钱”。这一次他要在政治上收一步――至少通过审查,艺术上也收一步――至少让人看懂,凭着自己的才华自然也能“把钱赚了”,但仍旧有政治有艺术,仍旧“站着”。
第二,这是对那些“跪着赚钱”的导演说的。在某市市领导指挥下拍片,而且把片子拍成广告集锦那位,算不算呢?
“站着赚钱”可能吗
看到“站着赚钱”,马上想到的是老罗(罗永浩)。老罗最近在海淀剧院做了一个演讲,其实主题正是“站着赚钱”。他的企业用正版软件、给加班费、不给员工洗脑……,套用谷歌的理念就是“不作恶”。“不作恶”的企业还想赚钱?是的,老罗就是要证明“通过干干净赚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赚钱是可能的――即便是在中国”。据说他的企业虽然还没赚钱,但已经闻到钱的味道了,而姜文这次已经注定是要赚翻了。可见如果能像老罗或者姜文这样有才能并坚持,“站着赚钱”当然是可能的。
“站着赚钱”不容易
也许有人认为,老罗和姜文他们能“站着赚钱”,是因为他们是牛人。但牛人想“站着赚钱”也不容易。陈凯歌和冯小刚不牛吗,一个要屈从梅兰芳的后人,一个要屈从唐山的官员,如果是姜文接手这两个片子,他会屈从吗?应该不会,《鬼子来了》的剧本批复中曾提出许多修改意见,电影拍出来却硬是不改,这几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为了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艺术片可以想见不会被普罗大众接受,姜文还是义无反顾的用大钱砸出了美轮美奂的画面,这也几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电影。所以这是一个不屈从的导演,这一点值得尊敬。别看这次他赢了,但是风险也不小,不是就有人奇怪电影中的某一段竟然没被剪掉吗。
在影片中“站着赚钱”做不到
“站着赚钱”,那是武侠片的主题
影片中的姜文,代表了反对派,也就是反抗恶霸的英雄;葛优代表了小人(犬儒),也就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门子那类精通人情世故的角色;周润发是搜刮民脂的恶霸;鹅城人民则是一帮庸众。
这样的划分一开始是看不出来的,当影片开头神武的姜文气壮山河的喊出“站着赚钱”时,你以为这又是一部除暴安良的类型片(这种片子可以统称为武侠片)。故事的演进会是“我方”――英雄+人民,在和“敌方”――小人+恶霸的斗智斗勇中完胜,结局是小人被戏弄,恶霸被铲除,而“我方”可能也会有个把牺牲,正如警匪剧中总要死一个警察或者警察家属。
姜文的追求没有这么简单
但是影片看着看着,会让你嗅出不同于武侠片的味道。在斗争来回拉锯,“我方”牺牲严重的时候,按照武侠片的逻辑,应该是要决战了,英雄们怒吼着杀回去,最终通过一场精彩的的厮杀取得胜利。但影片没有这样,姜文承认了英雄的局限性,英雄不能像武侠那样无所不能,4个人挑落400人。于是个人打斗戛然而止,主题转向了唤醒庸众的力量。这原来不是一部除暴安良片,而是在思索“革命怎样成功”。
如何唤醒庸众的力量
显然姜文还没有看透“革命怎样成功”这样的宏大问题,他似乎也不打算拿这部影片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故事还是“英雄领导群氓”的简单化结构。但是姜文至少在一个细节上深入了――如何打破庸众心里怕与怒的平衡,让怯懦让步,让愤怒爆发。 姜文说拍电影对自己来说就像是心理治疗,把心里的事儿捣腾出来,不单单是有叙述的愿望,是整理出来,在某种状态下表达它,“不然我心里越积越多,我得往外掏”。什么是姜文“心里的事儿”呢?姜文在解释《鬼子来了》时曾说,“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这些都是我三十五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那么这一次,“如何唤醒庸众的力量”,或许就是姜文“心里的事儿”。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