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黛丽赫本诞辰80周年 坐定神坛迷倒万世(组图) |
www.sinoca.com 2009-09-01 精品购物指南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如果活到现在,赫本刚刚度过她的八十岁大寿,应该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也许牙齿全部掉光、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即便这样,她大概还是会为非洲孩子们的吃饭问题呼吁呐喊。赫本的粉丝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一口咬定,如果她尚在人世,也一定是最美的奶奶级人物――天使永远是天使,可天使也不能抗拒衰老,但也仅仅是不可避免地衰老了而已。一直以来,模仿赫本的女星多不胜数,这一次则有80位“山寨版”齐聚悉尼,贺其生辰。然而,越多人模仿,越让人想念原版。她是不可复制的经典。
Audrey Hepburn――奥黛丽・赫本――在香港译名是柯德莉・夏萍,两大填词高手黄伟文和林夕,都曾直接拿她来做文章。黄伟文写给陈慧琳的《抱歉柯德莉・夏萍》中,是“讲起柯德莉・夏萍多么端庄而娴静,抱歉柯德莉・夏萍难完成这使命……经典柯德莉・夏萍早经很多人评定,最爱的指定类型如神坛已坐定……”林夕把她抬得更高,“像柯德莉・夏萍行路那么高贵……像柯德莉・夏萍娴静却迷倒万世……”
离开影坛已经几十年,离世都已经十六年的赫本,凭什么可以傲视群芳半个世纪,到现在依然永垂不朽呢?仅仅靠那座小金人显然是不够的。奥斯卡影后几十位,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缪斯女神,美女更是世界各地、每个年代都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一切,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论尽的。
电影篇 MOVIE
“她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的情人。”
这是威廉・惠勒说的,也就是《罗马假日》的导演,说这句话的时候该片还没有上映,赫本还没有大红。从一名不甚出名的芭蕾舞演员,到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被好莱坞包装成影响深远的一代巨星,赫本出演的影片中既有《罗马假日》《萨布丽娜》这样的公主片,又有《甜姐儿》《窈窕淑女》这样的歌舞片,还有《谜中谜》《等到天黑》这样的希区柯克式悬疑片。所以,说赫本只有甜美没有演技的人们请闭嘴吧,你们只看过她甜美的笑而已。如果没有演技,好莱坞凭什么给她这么多机会?
大多数奥黛丽式影片都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面貌的一种美化。有别于那时候的黑色电影、史诗巨片和都市情节片,赫本的成功影片多是在优美的音乐、经典的服装陪衬下,以模特特有的猫步走完一个个银幕形象,但揭示出的却是当时在歌舞升平掩盖下的种种现实真相――诸如贫富差距、精神颓废、生活迷茫。
所以,无论奥黛丽・赫本能把一袭黑色的裙子穿得多么玲珑,也无论她能穿越多少个时代,从哪怕一个饮料罐中绽放招牌笑容,在成为一个时尚Icon之前,她的看家本领全记录在一卷卷胶片中,任凭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永存的不仅有风格,更有风情。
“要是没有奥黛丽・ 赫本,《罗马假日》只能是一部平庸、感伤的影片。”
在赫本出演的浪漫故事里,她总能自如地穿梭于高贵与粗俗、世俗与纯真之间。她的银幕处女作是《天堂的笑声》,在这部影片中,她扮演一名女招待,这是个无言的配角。当时她还是一个初出茅庐刚在伦敦舞台上出现的芭蕾舞演员。《天堂的笑声》之后,赫本又拍了四部影片,还是演配角。不久,她离开英国,到了纽约百老汇音乐歌舞剧院做演员。很快,导演威廉・惠勒发现了她,聘请她在自己导演的影片《罗马假日》中出任女主角。这部影片使她一举成名,并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要是没有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只能是一部平庸、感伤的影片。”这是当年电影评论界对赫本的肯定。23岁的赫本把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童话,把这个电影变成了一个梦。有多少人看了这个电影,都会想着能像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美国记者那样,在如画诗情的罗马邂逅这样一位公主,哪怕只是一天,甚至只是片刻。多少年后,全世界渴望浪漫的女孩子们,还会学着她,去罗马的西班牙广场上愉悦地吃掉一只冰激凌,在真理之口前故作花容失色状。
为什么《罗马假日》能在几十年之后重温时,不觉得过时,只觉得温暖?《罗马假日》不过是个庸常的爱情故事,是灰姑娘的反面。但是爱情片,尤其是美丽而残破的爱情片有蛊惑人心的能力。童话虽不可信,但人人心中都有童话。
“我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娜塔莎。”
1954年,赫本出演了《龙凤配》的女主角,这是一部情节十分简单的平庸影片,但在这部平庸的影片里,赫本却又有了出色的表演。英国电影杂志《影片与影片制作》写道:“看了这一角色,不仅使人觉得满意,相形之下,她在《罗马假日》中的表演只是学生的习作。”到了1956年,金・维多请她主演了《战争与和平》,史诗片中一尘不染的女主角娜塔莎。拍摄工作结束后,导演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娜塔莎。”该片拍摄过程中,赫本发现怀孕,导演毅然决定蒙受损失等她,后来结果证明他的选择无比英明。
1964年,赫本出任了后来荣获第3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窈窕淑女》的女主角。但是她本人却没有再度拿下影后,因为她在该片中的演唱是由幕后代唱的。《窈窕淑女》舞台版本的女主角茱莉・安德鲁斯,本是电影版呼声最高的人选,后来角色落在赫本身上,很多人鸣不平,结果证明赫本确实胜任。而这一年,影后恰巧是茱莉・安德鲁斯,她的获奖作品是《音乐之声》。
奥黛丽・赫本是幸运的:初蒙大导演威廉・惠勒慧眼识英;后又得到比利・怀尔德、乔治・顾柯、约翰・休斯顿等等名家指点。然而奥黛丽・赫本之所以为奥黛丽・赫本,还是在于她稳健自矜、无可仿效的独特风格。她的美丽源于高贵与热情、天真与端庄的融合;其音容笑貌、举止言行乃至于服饰无不令她优雅脱俗,顾盼生辉。奥黛丽・赫本的活力,绝无性感的丰腴娇慵,在一部部影片里,她对爱情的诠释总是维系着青春与生命的渴求,无论是虔诚的、忠贞的、殉情的、幻想的或热烈的,她那专注的热忱使这些形象永远弥漫着极度浪漫的情怀。
时尚篇 FASHION
“人们梦想拥有一个大游泳池,但我却梦想有一个大衣橱。”
香奈儿当年形容自己的设计是“一种风格,一种历久弥新的独特风格”,“历久弥新”和“独特”成就了经典永流传。赫本除了想要“超越流行”外,还说过:有点孩子气。她少女得志,24岁拍《罗马假日》即摘下奥斯卡影后,并且成为潮流指标。至今仍有多少女孩子,学着赫本,把圆领白衬衣塞进蓬蓬的长裙里,衬上有齐刘海儿的俏皮短发。她的朋友说,奥黛丽买衣服重质大于重量,如果是衬衫的话,那一定是质料一流的衬衫。她也喜欢一次买多套不同款色的裤装,然后互相配搭穿着,穿起来很好看。她的衣柜绝不会出现过度夸张的衣服,因为她相信优雅是最重要的,金属亮片以及夸张的剪裁绝不适合穿在她的身上。早早地,她就明白自己能穿什么、适合穿什么,没有犯大部分美女都会犯的低级的自恋错误――以为自己的美可以驾驭一切风格。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曾痛心疾首道:“《罗马假日》中的赫本真是罪过,自从有了她的出现,世上少了多少个长发女郎!”他认为女性之美,一头浓密而不造作的长发居功不浅,但是同时又觉得赫本“实在有气质”。很多时候,女性不够美丽,被称为可爱,不够可爱,被称为有气质,而赫本这个“有气质”,却是凌驾于美丽、可爱之上的。
“每位女性都渴望拥有奥黛丽 ・ 赫本的外表。”
赫本从小跳芭蕾,发育时期生活在集中营里――营养不良导致她终身未发胖,晚年甚至为体重过轻而烦恼。如果放在当今时尚圈,她有一副标准的0号身材,可以穿得下任何衣服,又没有突兀难看的硕大骨骼。舞蹈给了她轻盈而挺拔的体态,她穿红的单品长盛不衰地大卖着――纪梵希的黑色礼服和菲拉格慕的平底芭蕾舞鞋,现在都是镇牌之宝。可是,没有一个人像她那样,穿出了这些衣服本身平和的Chic味道来。贝尔・德・纪梵希说:“每位女性都渴望拥有奥黛丽・赫本的外表。”这位时装大师阅美无数,可是在数不清的美女中,像赫本这样美得至清至纯的,恐怕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纪梵希用了优雅、时尚、简约三个词来形容“赫本风格”,可谓一针见血。
他们的合作始于《萨布丽娜》,前一年,赫本拍出了她终身的代表作《罗马假日》。纪梵希见赫本之前,他的朋友打电话给他说“赫本小姐来巴黎了”,他却一点反应也没有,他后来解释“我以为是凯瑟琳・赫本呢”。后来的第一次见面让他吃惊:“她很瘦,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头发很短,眉毛浓密,穿着瘦小的裤子、芭蕾舞鞋和一件小T恤衫。她头戴一顶船型草帽,上面绕着一根红丝带。我当时想,这也太过分了!”她看起来那么可爱,他的灵感顿时迸发,《萨布丽娜》中的造型成为时代经典。他的这位缪斯女神的形象是“平胸、窄臀、天鹅般的长颈以及她短短的头发”,但是却清纯玲珑又不失个性,纪梵希给赫本设计的衣服,统统是高贵清丽的风格,和她本人的气质相得益彰。在这部电影之后,赫本和纪梵希的合作与友情一直延续到了她告别人世。她的身材一直没有变过,她的前夫说她维持着“健康但有节制的饮食习惯,而这习惯是源于她年轻时的芭蕾舞训练”。纪梵希的工作室四十年如一日地保存着试穿赫本衣服的人体模型。赫本去世前夕,把纪梵希为她设计的25件衣服全部归还给他,而他则有顺序地捐给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想让更多的人通过她穿过的衣服来怀念她的风采。
“一定要光鲜。”
她是如此地热爱时装,并且对自己的品位相当自信。她也是记录在案唯一拒绝希区柯克的人――这位悬疑恐怖大师终身热爱金发女郎,他给赫本寄去了漂发剂,让她把黑发变成金发后再来和自己合作。而赫本却放弃了这许多女演员盼都盼不来的机会,没有什么比自我更重要,在形象上尤其如是。百变的反义词是千篇一律。能够抓住自己的风格,将之做到极致,做到人见人爱又无人超越,这才是“赫本风格”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的原因。
穿衣打扮上,她有自己的一套,名言包括:“是你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你。”
“先自我研究,做最有效益的投资。每个人都有值得强调的优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其余的不必理会。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接受自己。”
“找个好裁缝――这样衣服才会合身。”
“不要照单全收经典装扮――否则人还未进门,衣服就先声夺人。” 她不热爱化妆,认为素颜的自己最美丽,但是粗眉毛、红嘴唇的简单妆容却成为一个时代的美的印记。看起来她随便穿什么都会美得不得了,但是其实她即便是出门旅行,也会叮嘱旅店帮她把衣服烫整齐。她太尊重美了,爱美、保持美,本身就是明星的职业要求。之所以我们后来再也找不到奥黛丽・赫本,甚至是黄金年代那些明星们的一点点遗风,那是因为现在的明星们根本没有建立起“美”的基本概念来。
爱情篇 LOVE
“上帝都愿意轻吻她的脸颊,她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坏脾气的大导演比利・怀德夸奖赫本道:“奥黛丽・赫本呈现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特质。例如高贵、优雅与礼仪……上帝都愿意轻吻她的脸颊,她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人。”拍摄《萨布丽娜》的初期,和赫本演对手戏的大明星亨弗莱・鲍嘉对她不屑一顾,认为她只是一片之星、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因为鲍嘉早些时候为自己的妻子争取过该角色,失败后自然心有不满。可是拍到后来,他不得不承认,赫本演出了这个角色的灵魂。
可惜,有时候人生并不是完全的黑白分明,讨人喜欢不代表她的人生中就没有苦难。正如同我们往往只记得《罗马假日》中她的美丽和浪漫,而忘记了让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为了责任放弃爱情本身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
1949年,20岁的赫本带着手提箱独自登上从海牙开往伦敦的汽船。她不时眺望越来越远的荷兰大地。在黑暗而漫长的战争年代,幼小的奥黛丽随母亲背井离乡逃往比利时,隐居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地下室里。由于在她五岁时父母就分居,所以关于父亲是英国人的事她已记不清了。少女时期,赫本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当芭蕾舞演员的美梦。可是,即便在战争年代极为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她的身高还是长到了170cm,对于芭蕾舞演员来说,实在太高了。梦想破碎后,她想,跳不成芭蕾舞,做个歌剧演员总也可以的。在这期间,她认识了运输业富商之子杰姆斯・汉森,并且有了婚姻之盟,可是在拍《罗马假日》期间,这段婚事告吹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个演员。
“通过失偶、孤独和彷徨之后,我更加珍惜别人的爱了。”
妙龄的美女身边自然不乏男伴,男演员梅尔・法拉走入了赫本的生活。在她25岁、他37岁的这一年,他们闪电结婚了。“什么是幸福?创作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固然是一种幸福,我认为和理解自己的人一起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她深有感触的说。尽管这对夫妇之间的差距,除了12岁的年龄之外,还有地位。拍摄《战争与和平》的时候,赫本已经是拿30万美元片酬的大明星了,梅尔只有她的六分之一。他本想在事业上冲刺,以和妻子平起平坐,谁知事与愿违,于是心理不平衡,关于他和其他女演员的小道消息时有传出。期间,赫本生下了她第一个儿子,她笑得那样爽朗大方,全世界都知道她早想做母亲,杂志封面上写着“It’s a boy!”1968年,这段维持了13年的婚姻破裂了,赫本黯然神伤,短短的时间内瘦了10斤。关于这段婚姻为什么会走向尽头,普遍的说法是梅尔和女演员卡迪里努・多努布的暧昧让赫本无法忍受。多年后梅尔接受《人物》杂志采访,谈到这个问题,则表示是因为赫本和她下一任丈夫安德里・多蒂发生了婚外恋情,所以坚决提出离婚。
总之,因为这段婚姻不止是二人行,这对夫妇最终分道扬镳。随后赫本下嫁小她10岁的精神病医生安德里・多蒂,这一年,她39岁。安德里小时候在电影院里看了《罗马假日》,发誓要娶到电影中的女主角――当然很多人都发过同样的誓言,幸运的是,他竟然美梦成真了。“我发觉爱和被爱都同样珍贵。通过失偶、孤独和彷徨之后,我更加珍惜别人的爱了。”她毅然决然地退出影坛、离开好莱坞,来到意大利和他厮守,在结婚的次年生下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儿子。可是爱情和婚姻,从来不是你付出多少,一定可以得到多少回报。意大利男人根本没有什么一夫一妻的概念,娶了梦寐以求的女人,仍然和罗马城里最声名狼借的女人鬼混,赫本的理想再次破灭。1982年,53岁的奥黛丽・赫本再度离婚。之后她对婚姻失去信心,即便晚年有亲密爱人沃特斯在身边,也选择不再结婚。
在她1993年1月20日去世的前几天,奥黛丽・赫本叫她的大儿子肖恩陪她到她家里的阳台坐坐。房子是瑞士托桑那的一间18世纪的农舍。这天赫本穿了一件厚毛衣加浅蓝色羽绒服,包得暖暖和和的,人坐在一张陈旧的花园椅子上,呼吸着冷清的空气,遥望着勃朗峰上的白雪。过了几分钟,她向着一线阳光抬起了头,轻声说道:“这味道真好”。她永远懂得自爱。
慈善篇 CHARITY
“无论这个国家是贫是富,那里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儿童在受苦受难。”
赫本的晚年,生活的重心放在了慈善事业上。这也是后来很多人称她为“天使”的重要原因。1988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在这个职位上,她不时举办一些音乐会和募捐慰问活动,并不时造访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和欢迎。
1992年底,她还以重病之躯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其实当时她已经患上癌症,非常的瘦,却蹲在地上,喂非洲的孩子们吃饭。仙女也会有老的一天,但是老了的赫本,看起来依然是那么亲切可人,让“美人迟暮”这样的字眼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回到美国之后,她觉得疼痛难忍,检查后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腹部,她知道之后,冷静地说:“哦,倒霉。”
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获悉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她祷告祈祷其能奇迹般地康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彻纳茨的住所因结肠癌病逝。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将该年度奥斯卡人道主义奖授予了她,此时赫本已离世,由其长子肖恩・赫本・费勒代领该奖。
人虽已不在,但她的影响力依然在。她的慈善基金会依然在为让所有人吃饱穿暖的人道主义道路上发光发热,甚至有广告商通过基金会买下了她在《罗马假日》中的形象,让她复生一般在屏幕上烂漫地微笑着。
“他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安全、自由、和平。”
明星做慈善,很多时候像做show,展现给大众的只是一个数字和一张精心装扮后的笑脸。赫本这样真正全身心投入进去的、将之当做事业的明星,屈指可数。最感动我们的不是她晚年可罗列出的种种贡献,而是她在1990年为女作家莫海德的《背叛――关于今日世界中儿童暴力问题的报告》一书所作的序言。
“当我们走向21世纪,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环顾四周,发现那些过去作出的承诺依旧没有兑现。还是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忍受饥饿,苟延残喘。在这些人中我们看见的还有孩子,他们涨大的胃部,他们忧伤的眼神,还有他们痛苦的表情。
这些孩子生活在沙漠中的帐篷里,生活在连年炮火轰炸过的屋檐下,生活在街头、地铁、农田,生活在凋敝的孤儿院,生活在拥挤的医院和弃置的危房中。过去的几年里我走遍世界各地,看见了那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承受着极大的痛苦煎熬,但他们依旧还是如此的可爱与坚强,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谅解,他们明白人生不应该是这样。他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安全、自由、和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们却都知道世界上应该有着这么一种更好的生活,他们的眼睛说明了一切。当今天整个世界被更多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也发现一个讽刺的事实――无论这个国家是贫是富,那里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儿童在受苦受难。全球化之后统一起来的反而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忽视、虐待和缺少关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任务就是让全世界都来关注这些孩子,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这些儿童,不要让他们成为政客空谈的牺牲品,帮助他们更好地活下去。”
不是真心的热爱,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赫本的反面
那些因死而永恒的女神们
所有的传奇,都要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收尾。大部分偶像,都死得稀奇古怪,并且要够早――世人是残酷的,自古美人如名将,谁也不愿意看见女神们白了头。黄金年代的繁星之中,赫本几乎是唯一一个有圆满的老年生活,却同样成为了永恒偶像的女星。其他人成为女神的方式,或多或少有些残酷。
嘉宝
她的脸被称为人类可进化的极限。事实上赫本刚出现的时候,不少人将之与嘉宝比较,认为她的面孔在镜头前有无穷的表现力。嘉宝36岁拍完职业生涯中最后一部电影后,选择隐居。她终身没有婚嫁、没有子女,独自活到85岁高龄。离开好莱坞后她行踪成谜,只有几个亲戚知道她的地址。期间狗仔队拍到过满面皱纹的嘉宝,原来冰雪女王也会老。她晚年说:“我对我的一生是不满意的。”
梦露
本来是要演《蒂凡尼的早餐》的,事实上她从形象上更接近原著中的高级伴游女郎,可是赫本的表演清新慧黠,反而赋予这个角色与众不同的魅力。梦露的演技实在是乏善可陈,甚至台词只要稍长一些,她就背不下来了。但她只要性感就够了。《七年之痒》中白裙被风吹起的瞬间,注定了影史会记录在案。更需要记录的是梦露扑朔迷离的死因,到今天仍有无数疑点。表层事实只是:梦露在36岁这一年,一丝不挂地死在了自家公寓的床上。
费雯丽
在《乱世佳人》中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知安抚了多少人的心,可她自己却不像斯嘉丽那样坚强。和劳伦斯・奥利弗的婚姻触礁之后,她越来越狂躁、自我压抑。《欲望号街车》成就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座小金人,但这个角色的灰暗和绝望,却扼杀了费雯丽最后一点阳光,“布兰奇使我疯狂”,布兰奇即该片中的角色,在电影中疯了。53岁的时候,她独自死在公寓中。
格蕾丝・凯莉
与赫本同年,赫本拿下奥斯卡影后的第二年,凭借《萨布丽娜》再度入围,便是输在了格蕾丝・凯莉的手下,她的获奖作品是《乡下姑娘》。这之后没多久,凯莉嫁给了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王子公主偕老的故事本来让人艳羡,但童话的真相是:这是一段交换婚姻,是摩纳哥王室为了提高全球名望采取的举动,婚后她一直很抑郁。1982年,她死于车祸,关于她死亡的真相,多年来众说纷纭。
丽塔・海华丝
在《奇尔达》中,只脱了两只手套,已经让所有男观众心猿意马。但真正的丽塔却是个卑微到有些愚蠢的女人,被太多的男人玩弄然后抛弃。她不无伤感地说:“男人们拥着奇尔达入眠,却在清晨离开丽塔・海华丝。”她的一众前夫中,包括名垂影史的奥森・威尔逊和一位阿拉伯王子。42岁的时候,她因为酗酒过度,过早地患上老年痴呆,所有的过去仿佛统统消失殆尽。她死在68岁那一年。
结语
真情真性 清澈如水
赫本是少女式的,甚至到了晚年,她微笑的样子,还是能找到当年安妮公主的影子。这个女人的一生真情真性,所以到了晚年依然清澈如水。或者根本不应该称她为女人,她根本一辈子都是女孩。她是中性的,明明是光彩照人的美女,可是看着她,却让人无法产生邪念,连欲望都置之脑后。都说黄金年代的女明星中,粉丝最多的当属费雯丽、梦露和赫本,费雯丽的粉丝多是女性,梦露则迷倒无数男性,赫本是男女通吃的。人人都爱奥黛丽・赫本。
“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奥黛丽出现在公众场合演讲时,她是相当相当地紧张,但她却总是可以很优雅地讲完。”这是南希・里根说的,她终身带给世人的是美丽,把悲伤藏在了内心深处,直到完全掩埋。
我们难忘赫本、怀念赫本、热爱赫本,那是因为我们对于她身上所凝聚出的真善美,依然有着无尽的向往。尽管,在这个时代再也看不见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