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的事,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么?
很多盲目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教育责任。
就像文章开头那个对家长说的那句话 “老师,我孩子就交给你了……”
就这样把自己应有的教育责任抛给了留学顾问,逃避了自己应该做的准备:
自己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么?
适合读什么专业?
有哪些特长可以在申请中得以发挥和展现?
应该怎样督促帮助孩子准备语言考试?
能不能提前多了解一下国外院校的情况?
这些本应由家长参与的教育任务,就这么一股脑扔给了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留学顾问们,总相信钱能解决所有问题,结果才发现钱花了,但是问题却没怎么解决。
家长的懒惰和逃避性思维也催生了留学市场的混乱。
中国的家长们热衷于用国外大学的排名来衡量自己孩子申请结果的好坏。于是有些国内的中介们就“对症下药”出台了按照学校排名进行梯度收费的制度。
申上前50名校,交8万
申上前20名校,交15万,
申上常青藤,再加5万元!
这种给国外院校按照排名明码标价的混账定价体系依托的就是家长们只看排名不顾其他的扭曲心理。
有一次,有个妈妈心急火燎地找到我,说他要投诉去年给自己孩子办留学的中介,原因是他们孩子现在就读的那个学校今年排名下降了5名,排到了20名开外了。这个妈妈觉得自己被骗了,要找中介退钱。
“(申上)前20的学校和后面的学校收的中介费不一样,差好多!他们得给我退这个差价!我要维权!”
我看着这位母亲激动的表情,想起了那些因为房价下跌就把售楼处砸了的那些人。
一所25名的学校和第20名的学校有什么特别大区别吗?
美国的大学会因为5名左右的差距,学生的体验就变得天差地别吗?
一所学校排名下降了5名就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下滑吗?
很多时候你想给家长们讲道理,
想说服他们学校综合排名没有专业排名更有参考价值;
想告诉他们在一些领域上常青藤学校也会被30名以后的学校大幅超越;
想让他们理解XX大学今年排名下降只是因为他们州没钱了而削减了校舍建设经费;
想让他们明白XX大学XX分校并不是像听上去那样的一所野鸡学校……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会去理会你的解释,为什么?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家长,所以自己一定是对的。
“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 这是家长们最常见的用来否定孩子意见和建议的话。
但是,在留学这件事上,孩子通常懂的比家长多。
因为什么? 因为语言、文化、学习能力、以及孩子不会固执坚持惯性思维。
在孩子们眼中,出国留学是开启一段新的未知人生,去见识全新的世界,是一场探险;
在家长们眼中,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买了一份孩子前途的保险,是买了一个向孩子彰显自己对他们教育上投入之大的证明,是一种保本的投资;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历险,何来的保险二字?
留学只是一种路径,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很多家长妄图用像《小别离》里面朵朵爸妈的那种做法,把送孩子出国当成了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孩子成绩不好的最终方案。岂不知这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朵朵可能会一直觉得自己是学习能力低下成绩不好才被家长“赶”出国的。她的家长逃避了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却把逃避带来的伤害完全留给了自己的女儿。
那些盲目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可能从未真正与孩子走心地沟通一次,了解一下他们真的想干什么,他们想成为怎样的人。可曾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一次他们自己的选择?为何忍心草率地把孩子送到千里之外,逃避了自己的教育责任?
教育自己的子女,是父母的第一天职,请不要逃避父母这个称谓所带来的义务与责任。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