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广州登峰路,许多黑人在此寻找发财机会。/
实际上,非洲人只排在广东外国人口的第三名,前两名分别是亚洲人和欧洲人。据广州出入境管理局数据,截至2014年10月25日,在广州市居住的11.8 万外国人中,约有3万来自非洲的合法居民。而所谓“广州黑人50万”的数据,则来源于2013年广州口岸出入人次中有54万来自非洲国家,其中往返和多次入境都重复计算在其中。
对于非洲人在广州所居住的时间,超过90%的人在1998年后开始居住在广州,大约56%的非洲人居住时间没有超过一年,大多数非洲人享受着广州和非洲之间旅游的频繁往来。
但破除谣言,也无法弥合中国人对非洲人本能的排斥与矛盾。跨文化研究学者Michal Lyons在2009年曾对50位与非洲人有过贸易往来的中国商贩进行访谈,只有40%的人对整个交易过程是满意的,他们形容非洲人“低素质”、“抠门”,甚至“不诚实”,这类负面词汇出现的次数是正面词汇的两倍。与此相反的是,2010年他们又对非洲商人做了一项调查,发现65%的非洲人认为,在中国他们受到了非常好的尊重,只有9.6%的人对中国商人极度不满。
比欧美国家常挂于嘴边的“种族歧视”,从签证政策到媒体舆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歧视无孔不入。
来自中国人的本能排斥与矛盾,在当地媒体多篇关于“非洲人犯罪事件”的报道中爆发,尽管据2013年的数据显示,包括其他国家在内的外国人在广州犯罪率约为1.65%。
2007年《广州日报》发布了一篇6120字的报道《广州黑人部落全记录》,尽管这篇文章开篇承认了中非商贸推动广州国际化,但主要力度放在抨击黑人商贩主要经营低劣的纺织品和二手电子产品、无所事事的黑人“打工仔”,以及数量巨大的“三非”黑人。
2014年4月3日,广州市一名黑人女子头顶刚挑选好的货品。/
这是广东媒体第一篇深度揭批广州小北黑人区的文章,也是官方借力打压黑人社区的开始。当地执法机关开始每月定期检查小北街道和住所的非洲人签证,检查和逃脱检查的猫鼠游戏动摇了这座城市。
为了抓捕广州市内的“三非”黑人,当地执法机关在2175间宾馆装载了特制的登记软件,以搜集非洲人信息;划分黑人的可居住范围,集中圈限在居委会的视线范围内,不允许他们居住在乡村或非政府直接管辖的区域,采取“集中居住管理”的策略。整个广州对非洲黑人都是戒严状态。
特别是发生在2009年7月15日的事件引起了巨大反响。当天,两名来自尼日利亚纺织品零售商试图逃脱签证检查,其中一名不慎从18米的高楼摔下,后经查实两人签证都已经过期。随即超过百名尼日利亚人在广州街道上示威。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