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好谈政治,出租司机给你讲政治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里是北京。
告别传统时代,近代北京城市空间发生了颇多变化。相对于士大夫集聚的宣南地区,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有什么空间特征吗?
唐晓峰:最主要的肯定是一批现代学校,比如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那里聚集了一大批学生和教授。这种聚集形式是原来的宣南无法比的。北大的核心区在景 山的东侧,原址曾是和嘉公主府,今天最出名的建筑是沙滩红楼。教授居住的一个大院落在不远的中老胡同,它相当于燕京大学的燕南园,不少名教授都住在那里。 随着北京大学的建立及校园的逐步扩建,这里出现了新型的文教区。在这个区,连要饭的都是满口“行行好,当校长;行行好,去留洋”。
在近 代北京城里,现代学校大量出现。我们搞地理的比较关注校园的问题。现代学校的学生不是简单地缩在屋子里背书,他们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也就是现代意 义的“校园”。校园是一个师生共聚的场所,它所带来的知识群体聚集方式前所未有。现代学校还要有众多校舍建筑,其中还有一样重要东西,就是操场。京师大学 堂有操场,1905年举行过运动会,还放过电影。我们都知道,经过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建筑已经饱和了,但现代学校硬是要开辟操场,显然,这个改造不会那 么容易。当年京师大学堂的操场现在还在,就在红楼的北面。除了大学,现代中小学也要有操场。北京四中的操场很有名,当年还特别修了操场大门,晒到马路边。 因为那座操场大门样子像岗楼,崔嵬在拍《青春之歌》电影时,来此取景,充当北平警局的大门。
众多新型校园空间的文化变革意义值得关注, 这在城市空间性上是一件大事情。除了操场,还有礼堂,这也是新型活动空间,也是前所未有。广场与礼堂的空间意义,值得讨论,“五四”运动的酝酿与它们都有 关系。操场、礼堂的体育活动、集会活动,会培育群体意识与群体行为,这些都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成分。
北京城近代历史的书写到现在仍然 存在一些空白区。一些事物因为缺乏书写,导致它们在大家心目中没有什么存在感。天桥为什么这么有名?因为写天桥的人太多了。关于新型大学、中学、小学校园 在北京城的出现,人们只是抽象地知道,却没有实在感。问问北京大学的同学,老北大在哪里,除了红楼还有别的建筑遗址吗?他们未必说得清楚。
早期北大(京师大学堂)校园的核心在景山东边,校园的扩展一方面是蚕食周边地区,另一方面在其他地方收购地盘。所以有的校区离核心校区很远,比如京师大 学堂的医学实业馆就远在宣武门外,后来改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也就是北大医学院的前身,钱壮飞就毕业于那里。在郊外的情形不同,平地起高楼,一个燕京大 学,一个清华大学,人们对此印象深刻,往往就忽略了城里面北大的故事。
学者对民国北京在城市改造上进行了不少探索,您也专门研究过新华街的改造,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唐晓峰:首先我要讲一点,对城市史的研究,特别是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研究,近代城市和古代城市有个显著的差别。研究古代城市,习惯于研究一个成型的、 终结的城市版本,比如古代的长安城、洛阳城,还有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古代城市,我们大体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完成的版本(其实也不完全是)。但是,民国的 城市改造、城市建设完成了么?由于政局、社会的不稳定,近代民国城市可以视为一类未完成的东西。那么,研究一个未完成的城市,应该怎么做?
关注它的过程。
唐晓峰:对,研究过程。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成功的,一个是不成功的。不成功的探索也属于民国北京城的发展史。历史不是一个简单直线进化的历程,中国的近代城市以及整个中国近代史都是充满了探索、失败、再探索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研究过程中的复杂性。
新华街的改造就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
唐晓峰:新华街刚开始规划的时候想法很好,很有光彩,但最终被冷落,不过还是有历史意义的。陈独秀在讥讽北京城的“特色”时就说:“一条狠好的新华街的 马路,修到城根便止住了。”应该是很好的,可惜没修完。那个拦住新华街的“城根”八、九年后被挖开,改建了和平门。新华街算是通了,但因为首都南迁,新华 街的价值大打折扣,没有实现原来的设想,并没有推进一个街区的繁荣。
北京城原有的街道系统大街小巷齐全,基础不错,林徽因曾经夸赞过。 不过在王朝时代,其空间性对街道的效率有很大的限制,民国期间开始打破这些限制,开辟整修了一些新街道。我觉得近代北京城有两条街改造的意义比较大,也是 持续发展,终成正果。一条是长安街,一条是文津街(包括西安门大街到沙滩、汉花园这一线)。改造这两条街是为了解决北京城的交通问题,但其意义不止在交通 的改善上,其政治文化属性显然高于一般的大街。
作为皇都的北京,皇朝建筑压迫百姓空间,造成城市空间的区隔性,到处都是屏障。为了追求 皇帝的尊严与安全,统治者用拦、截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的控制。但是到了近代,城市追求空间的连通性、流动性。所以,从民国开始对北京的很多大街进行改 造,移走障碍,甚至很早就规划了有轨电车。这是近代北京脱离传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要解决畅通问题,城内最大的障碍是皇城,民国时候就 将皇城城墙大部拆除,长安街、文津街就是这时候开始逐步打通的两条东西向的街道。长安街大家都知道。文津街一线,在景山前面,紫禁城后面,这条街往东是京 师大学堂,往西是北京图书馆,北大红楼也在这条街的东面。因为修了北京图书馆,把承德文津阁的四库全书搬到了北京图书馆,所以图书馆前面的街道就叫文津 街。
长安街、文津街是东西向的街道,新华街是南北向的街道。民国初期,北京新开辟的重要通道,这三条最有特色。新华街,你听这名字就具有革新性,这是民国北京城追求现代新社会的一个实践。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