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0年到1937年,是四川近代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旱灾,水灾,雹灾,虫灾,匪灾……连年不断。图为1937年初,四川南部,在饥荒中全村出外讨饭的灾民。四川南部发生严重干旱,粮食欠收,近30万人受灾,数万人饿死。灾民以树皮、草根、白泥为食。 吴雍 提供
据当时报纸和省“赈济会”公布的资料,1932年全省有16县受灾,1933年增至53县,1934年为101县,1935年为108县,1936年,1937年几乎无县不灾。而人祸更可怕,军阀割据,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富户乘势囤积居奇,米价疯涨。图为1937年6月,四川饥荒中煮树叶充饥的一家子。
水旱灾严重的1934年,饥民靠野草,树叶,树根,白泥(俗称观音土)苟延残喘。图为1937年6月,四川饥荒中的摘树叶充饥的孩子。
一名饥荒中骨瘦如柴的男孩。
四川省政府不断收到告急文书:邻水县几天内就饿死300多人;古蔺县饿死3000余人;泸县白节镇饥民抢挖白泥30余处,深数丈,以致岩土崩溃压死多人;铜梁县斑竹乡饥民挖掘白泥,岩石崩坍压死30余人。图为1937年6月,四川饥荒中饿死的母女。
1937年初,在四川南部的饥荒中,二男子拖着一儿童的尸体去掩埋。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