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好战略,要站在未来看明天和今天发生的事。”全国“两会”期间,多位美国列席代表就美中友好交流向《侨报》记者表示,国家友好关系的构建要从青少年抓起,日本对美国友好战略的前瞻性做法,值得中国政府借鉴。
海外列席代表王琳达表达了对这种交流的重视。她自己的教育集团在北京有一所私立学校,每年都会邀请一批美国学生做交流活动,自己家中也曾住过美国学生。她认为,美国学生来中国交流后,对中国的印象转变特别大。
“中国妈妈,我来中国前是做好献身准备的。”美国男孩告诉王琳达,自己曾查阅过中国的消息,负面报道居多,知道北京雾霾严重,食品安全也让人担忧。来到中国后才发现中国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离开中国的时候还问王琳达,长大后可否来中国工作。
王琳达认为美中民间交流仍然障碍重重,美国青少年对中国的认知较为负面,她希望政府能推出更多的计划,把友好交流机会向美国主流社会的青少年倾斜,培养一批美中友好的苗子。
美国大芝加哥地区华侨华人联合会主席汪兴无表示,日本政府每年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向几千名美国青少年发出邀请函,请他们到日本来做交流。这些被挑选的美国青少年极为杰出,未来可能是美国各个阶层的中流砥柱。每年都举办的美日青年友好交流计划,为日本提前储备了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人才。
“爸爸,日本人好像比中国人要优秀。”汪兴无说,自己的儿子去年曾作为唯一的华人青少年被日本政府挑选到交流计划中,交流之后,儿子一席话一度让汪兴无备受刺激。汪兴无称,“作为华人,我当时真想吐血,儿子去年也曾参加‘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但他对中国之行的记忆并不深刻。”
汪兴无说,儿子的经历让他陷入思考,在日本交流期间,日本政府让美日青少年融合在一起,美国青少年住在当地日本人家,日本人的干净、低调给儿子的印象特别深刻。回到国内后,日本家庭还不断给儿子写信,每到传统节日,感恩节寄礼品,圣诞节送贺卡,连春节都会有祝福。这种细水长流的细腻方式,让儿子对日本大加赞赏。
同样是交流,汪兴无认为,自己的孩子在中国交流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虽然在交流中他们也得到了精心的照顾,但大家并没有融合在一起。回国后,美中青少年互相之间的联系较少。汪兴无说,“中国的交流活动多是吃饭、领导接见,美国孩子不喜欢这些,孩子对领导不在乎,吃饭也无所谓,他们有自己的西式思维。两个交流活动,一个是浮在面上,一个融合在一起。同样是花了钱,谁的效果好呢?”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