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长和
一位网友在3月8日王毅外长两会上关于中国外交的答记者问中,向王毅外长提了个“中国外交非常忙,究竟在忙什么?”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中国外交这几年确实很忙,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出访了20次,累计138天,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出访,从国家领导人到外交一线工作人员,都很忙,既在忙难事、急事,也在忙大事、喜事。忙,说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更重了,任务更艰巨了。
算起来,这是王毅外长自2014年以来第三次在两会上就中国外交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了。2014年两会上王毅回答了16个问题,2015年回答了17个问题。这次加上最后一个网友的问题,总共19个问题,前面18个问题涉及到的议题很广泛,大致分布情况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3个(20国集团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秩序)、大国关系4个(中俄、中美、中欧、中日)、中国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4个(中非、中国-东盟、中国-缅甸、中国-中东)、朝鲜半岛问题和南海问题各两个以及中国大国外交发展和中国海外利益保护3个。我觉得通过以上18个问题,基本上也回答了网友最后提出“中国外交究竟在忙什么”这个问题。作为一名从事中国外交研究的学者,今年王毅外长的答记者问给我以下几点印象,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国外交办得沉稳自信
从总体看这18个问题,中国大国外交的大事、难事还是在谋大国外交发展上,这是中国大国外交沉稳的一面,咱们的确定性很强,外人喜欢问中国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很简单,中国要的就是更多国家一起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外媒记者可能认为朝鲜半岛和南海问题是中国外交的大事、难事,这些事情确实比较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中国的大国外交有自己的规划和章法,不为浮云遮眼,也不为乱花眯眼,集中精力投在“一带一路”、争取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稳定和发展不同类型的大国关系、促进同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上,这也是中国大国外交应有的方向和定力。
至于媒体所问的朝鲜半岛和南海问题,王毅的回答实际上是在为问题的解决定规矩、定方向,这体现了中国大国外交的自信。所谓规矩,王毅说了“两个不会坐视”,也就是中方不会坐视半岛稳定受到根本破坏,不会坐视中方的安全利益受到无端损害,这与外交部以前说的“绝不允许朝鲜半岛生战生乱”是一致的,说到底,这就是为各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确立的最大政治规矩,对各方都有利。中方欢迎有的国家同亚洲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遵循遵从这个地区一些国际政治规矩,按照规则和规矩来办事。
王毅的答问中,同时也为半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也就是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方提出半岛无核化与停和(停战到和平)转换机制并进的思路。这种双轨并进的思路,体现了中国方解决半岛核问题的诚心和智慧。这些年来,六方会谈陷入停顿,有的国家甚至要另起炉灶,搞小多边,这不是认真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国人办外交讲留有余地,所谓留有余地,就是为多种可能性留下了可能,不将所有的大门关上,不是将路走绝。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也是这样,我们除了反对有些国家在这个地区搞军事化,同时积极同相关国保持合作沟通,将问题解决引向谈判协商的轨道。这是一种外交智慧。
在争取制度性话语权上要有所作为
王毅的回答中(例如20国集团、“一带一路”、中国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外交等等)还多次涉及到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问题,尤其是提到近几年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显著提升,除了王毅强调的在国际组织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以外,答问还有多处与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有关。
例如在关于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问题。中方将经济制裁和民生分开,就体现了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其实这也是我们外交中讲的“义”。现在有的国家动辄使用经济制裁,将政治问题经济化、经济问题政治化,许多国家的老百姓深受经济制裁之苦,民生在外来经济制裁下每况愈下,这就违背人权和人道主义了。
在南海问题上,王毅指出中国不接受所谓的国际法院仲裁,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合理利用国际规则的权利。有的域外国家指责中国不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它连很多国际条约和规则的成员都不是,居然说别人不守规则和国际法,现在突然又想起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了。再有一个,关于到国际法院打官司的事倒刺激和提醒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学术界,亚洲真正要形成自己以规则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很有必要梳理、整理、发展亚洲地区法律体系,甚至应有必要设立亚洲的专门性法院系统,自己的事自己来共同商量着办。这也是亚洲国家整体提升自身制度性话语权的方向之一。
外交为民落在实处
这几年,外长在两会上答记者问几乎都会碰到中国海外利益保护这样的问题,今年共有两个问题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有关,例如在吉布提的保障补给设施建设,中国公民出国权益保护等等。外交看上去是个高大上的事业,但是外交其实与我们每个老百姓都有关系,中国老百姓也能从中国大国外交的成长拥有“获得感”,像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的东西,很多都是与外部有关,这些可以说体现了外交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另外,现在人们出国入境,手机一打开马上会收到使领馆的服务信息。当然,作为公民,在国外不能碰到任何小事情都要求助领事保护,国家外交资源毕竟有限,为了很小的事动用领保机制会占用不必要的领保资源,有的时候可能因此影响到其它更需要帮助的同胞们。
再就是,记者将中国在吉布提的保障补给设施建设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联系起来,其实这个问法不准确。像打击索马里海盗这种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做的事情,中国巡航承担的是国际责任,并不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海外利益。最近几年,我们与不少国家有双边联合执法行动,这也不是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而是保护双方或者多方共同的利益。
重视外交话语权提升
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外交话语权,外交话语权不是强词夺理,也不是无事吵架,而是秉持公理、公道来说话。现在国际外交舆论中,经常出现违背国际关系和外交基本常识甚至颠倒黑白是非的观点言论。中国要创造一个对自己和平发展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需要在国际场合逐步纠正那些戴在中国头上稀奇古怪的称呼和词语。从3月 4日傅莹记者招待会到8日王毅的答记者问,给人共同的印象,就是我们现在很重视外交话语的解释和传播。
就拿记者会上的“军事化”一词来说,本来南海这个地区非常和平繁荣,中国和东盟国家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大,但是自从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后,宣称要把60%的水面舰艇部署到太平洋地区,不断加强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军事演习,硬是将这个地区军事化了、搞得紧张了,为这个地区的和平发展带来威胁。现在好了,美国居然还倒打一耙,说中国在把这个地区搞“军事化”了。再比如,中国在自己岛礁领土上部署必要的防御设施,居然被歪曲为是“军事化”,那美国在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部署军事设施是不是也是“军事化”?更何况美国的军队都驻扎到一些东亚国家领土上。那么,究竟是谁在将亚太地区军事化呢?
关于外交话语权,王毅在答问中还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不是什么“门罗主义”,中国支持非洲的大项目工程更不是有的外媒说的什么新殖民主义。有的外媒好用国际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词汇乱贴在中国外交上,对中国外交进行“污名”,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等都是展示外交话语的重要场合,恰当地利用这种场合纠正别人的不准确用词,是必要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