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民营”激发的活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工业最引人瞩目的成长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出自于费孝通观察的、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另一个是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同样也曾让费孝通感慨万千的“温州模式”。两大模式交相辉映,使江浙两省一跃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最耀眼的“双子星座”。
然而,“模式”的差异,也注定了两省企业不同的沉浮历程。头20年,由于有“集体经济”的这顶“红帽子”,“苏南模式”光芒下的企业所遭遇的宏观调控冲击远小于温州企业。但在1990年代后期,事情悄然发生了变化。
1997年10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在中共十五大刚刚闭幕后召开的省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主的集体经济,在苏南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它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政企全责不分,企业产权不明,原有的机制活力逐步减弱。
这番讲话,被不少媒体解读为江苏官方首次公开反思“苏南模式”。
在乡镇集体经济肌体上长出来的苏南乡镇企业在这一时期确实遇到了麻烦。
苏南的乡镇企业
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兴盛期后,从1990年代中期起,吴江开弦弓村的集体企业开始走下坡路。1997年,村里的骨干企业丝织厂固定资产317.4万元,负债却高达396.8万元,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被迫黯然停产。其他村办企业亦是奄奄一息,负债累累,经审计确认,村级经济共负债960万元。开弦弓村的集体工业由此一蹶不振,一段时间内,这个曾经的样板村和先进村甚至成为吴江的扶贫村。
这样的惨淡光景,连费孝通也有些始料未及。1996年,他在《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一文中写道:“乡亲们告诉我,眼下是乡镇企业面临问题最多、最困难的时期,吴江也不例外……虽说这样的困境只是暂时的,虽说‘面临问题最多、最困难的时期’这样的话只是和过去一路顺风的这些年比较而说的,但是问题毕竟出来了,摆在乡亲们面前了。对我这个特别关心乡镇企业的人说,也是一声响亮的警钟。”
企业破产后,不少人总结破产原因,包括市场优势的丧失、管理混乱、盲目投资等,但这些显然是次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体制性弊端。有村民观察到,当时的村办企业,名义上是开弦弓村的,但经营的好坏,却关系到村镇以及上级干部的“政绩”;上级每年都要给企业下任务,且一年比一年多,“这就像是一根无形的线,阻碍企业的市场化经营”。这也是整个吴江地区集体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与此同时,吴江最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开始浮出水面,并展现了其勃勃雄心。1994年5月,23岁的陈建华斥资369万元收购了濒临倒闭的镇办企业吴江化纤织造厂,不仅开创了当地私人独资收购集体企业的先河,也使他成为吴江第一位民营企业主。出生于“绸都”盛泽的陈建华是吴江民营企业家中白手起家的典型,他13岁辍学,先是在建筑工地当泥瓦匠,后又走南闯北从事白厂丝生意,慢慢积累了第一桶金。
生意做得漂亮的陈建华,企业也办得相当出色。在其打理下,吴江化纤织造厂绝处逢生,1995年底赚了1000多万元。2002年11月,他又创办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从德国和日本进口先进生产装置,涤纶产品生产能力跃升至35万吨;次年11月,在多元业务的基础上,陈建华正式组建恒力集团。
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
巨大的反差令吴江痛定思痛,其决定向南边的近邻浙江“取经”,学习“温州模式”,从个体私营经济的巨大活力中汲取新的养分。1999年,吴江在之前探索的基础上,在苏南率先打开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大门,正式提出引进外资、启动民资和搞好改制的“三资(制)”。其中,“搞好改制”是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民进公退,全面完成对原公有制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对吴江的这一“冒险之举”,作为“苏南模式”提出者的费孝通大加赞赏,显现了这位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找中国农民摆脱饥饿和贫困道路的老人的伟大之处。2000年春,费孝通第24次访问开弦弓村,他在家乡听取时任吴江市委书记关于开展“三资(制)”工作情况的汇报后,连声说“好”,并当场挥毫写下一条幅:“审时度势,倡行三资(制)。功不自居,泽及桑梓。”
南风北渐,民营经济迎来了“春天”。1998年前后,吴江企业集中进行了以产权清晰化为标志的所有制改革调整,短短3年间,80多家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2000多家乡镇、村办企业全部实施“民营化运动”,民营经济总量从1997年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不到10%,上升到2000年的43%。
日后成为吴江“超级富豪”的民营企业家们也大多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企业的蜕变。1997年,缪汉根担任厂长的村办企业盛虹砂洗厂改制为吴江市盛虹印染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了股份制民营企业。2000年,他将企业更名为“江苏盛虹印染有限公司”,2年后又组建了以印染为主业的盛虹集团。通信电缆产销量在1996年即已排名全国第一的亨通集团采取了渐进式的“两步走”,据崔根良回忆:“1998年底我们开始第一步改制,乡镇控股,我们参股。到了2000年,乡镇企业改制,乡镇的股份全部退出,完全改为民营。”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