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邓小平
1983年春,刚从苏州等地视察后回京的邓小平约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他兴奋地介绍所见所闻:“江苏从1977年到去年六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我问江苏的同志,你们的路子是怎么走的?他们说,主要是两条。一条是依靠了上海的技术力量,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
他进而得出结论:国家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农村必须走发展社队企业之路。当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中写道:“社队企业也是合作经济,必须努力办好,促进完美发展。”
而一直力挺乡村工业的费孝通则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的生命力。1983年底,通过对吴江及苏锡常地区乡镇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费孝通写出《小城镇 再探索》一文,认为“农民充分利用原有的农村生活设施,进镇从事工商业活动,在当前不失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苏南模式”。他写道,“从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经验上看去,苏南的乡镇工业是不伦不类,难以理解的东西,而从中国农村的家庭经济结构上看去,乡镇工业却是顺乎自然的事情……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吴江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不仅使这个江南小城从一个纯粹的鱼米之乡迈入工业化的快车道,也催生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经历了市场化启蒙和洗礼的这群乡村能人,日后大多成为了各类富豪榜的常客。
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即是其中的典型。
生于1958年的崔根良早年曾干过木工,后进入部队成为一名通信兵。1981年退伍后,他回到老家吴江七都,分配到当地最大乡镇企业——七都色织化纤厂跑销售。1986年,他的商业才能被乡领导相中,开始独当一面,出任濒临倒闭的七都丝织服装厂厂长,并很快使其起死回生。2年后,崔根良再次成为“救火队长”,调任迟迟未见起色的七都乳胶厂厂长,近乎神话般地仅用1个月时间就产生了效益。
1991年2月,已在乡镇企业摸爬滚打了近10年的崔根良又临危受命,接手了一个更大的“烫手山芋”:已经倒闭的农机厂。他当时的全部家当是,几百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几台老掉牙的设备、一台报废的铁炉,以及120万元债务。
但正是在这里,崔根良显现了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气质。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通信行业的机遇,先是将农机厂转型为七都通信电缆厂,随后用了短短3年时间实现了企业的“三级跳”。
亨通集团掌门人崔根良
1991年建厂不久,他通过让对方参股和技术支持的方式,与江苏省通信线缆总厂合作。第一个奇迹出现:企业当年投产就创利税87万元,这被当地人称为“借鸡生蛋”。
1992年,与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院合作,实现“借梯登高”:双方合资兴建长江光缆联合公司,一举填补了江苏光缆项目的空白,并随之组建了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到1993年上半年,企业便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突破1500万元大关。
1993年,又与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合资创办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并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引进几十台(套)先进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在创业之初就避开了一般企业传统的技术改造之路,并为此后产品出口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顺利地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1994年3月,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正式更名为江苏亨通集团公司,一个日后名扬天下的“线缆帝国”自此成型。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