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na,女,大三学生。
“如果生活顺遂无忧,父母还长期不能接受,我只能推定他们期待的并不是我的幸福。”
和杏仁一样,Tina也曾参与了老年同志口述史项目,为了解广州同志这个群体在历史中个体的沉浮、人生百态贡献了一己之力。此外,她也参加了女友组,和伙伴们一起办了沙龙、讲座、问卷调查之类的活动。
目前,Tina已和朋友、舍友、部分同学主动出柜,在她看来,他们基本上是毫不在意,有时候一起相互调侃或者交流约会地点之类,遇到恋爱上的问题也会一起谈谈。
至于”性少数群体“的身份,她觉得自己比较幸运,还列举出了几个理由。第一她是女性,女同在校园环境里面对的压力比男同还是小很多的,女生之间的拉手、亲亲抱抱之类的亲密举动不会很突兀。第二她的性别气质比较符合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既不是女性荷尔蒙爆棚的那种,也不会觉得很男性化。“还有一点,我在全国最开放的高校,同学都是很优秀的人。这三点结合在一起,我在校园环境中生活是比较顺利的。”在中大,她非常感谢社团的同伴,以及在大二接触到的女权主义思想和理论。不论是同伴互助还是理论思考,这所大学都为她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Tina出生在军人家庭,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小孩。虽然还没有对父母公开,但谈及日后对家人如何告知,她考虑的是今后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不要有后顾之忧。“如果生活顺遂无忧,父母还长期不能接受,只能推定他们期待的并不是我的幸福。”如果说担心,Tina更为她的男同朋友们忧虑。“毕竟他们现阶段承受的污名比我重很多,缺乏靠谱的交友渠道,还有感染艾滋的风险,以及缺失包容的环境。“
▲ 秋,女,大三学生;Janeway, 女,大三学生
“我长期在一个友善的小圈子中,女权圈、同运圈,有时会忘了外面的环境。”
秋在同城做义工,参与负责校园政策项目组。另外在校园内,她是女友组的成员,定期讲解一些妇科疾病知识,举行交友活动、影片放映活动、女权讲座等。由于在做政策倡导方面的项目,秋遇到了很多压力,她的母亲在网络上看到许多朋友对她女儿表示支持,也甚是感动。
“我好想立刻飞奔回家靠在她怀里,这一路上,她伤心过失落过但一直没有放弃过对我的爱。现在的她似乎越来越理解她的女儿为什么要坚持到现在。” 在一次同城活动中,秋认识了Janeway。她也参与过女友组、同城、同志之声等的活动,一般是参与(不组织),每个学期两到三次,Janeway说她对科普类、学术类的更有兴趣。
谈及校园环境时,她没担心过,最大的收获是中学时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第二性》对她的启蒙很大。目前,Janeway已对家人出柜,平时的生活就是不入柜,即不特意说也绝不掩饰不否认。“我长期在一个友善的小圈子中,女权圈、同运圈,有时会忘了外面的环境。”
▲ Tomi,女,大三学生
“性是社会文化和生活中一部分,既不应该把它放大化,也不应该闭口不谈。”
Tomi 参加了同性恋相关议题社团的宣传组,负责微博推送。后来在自己的大学内也建立社群,并成为核心成员。目前,她已向部分家人出柜,与同学相处融洽。对于如何以性少数群体的身份在校园环境中生存,Tomi并不担心,她觉得像其它人一样就好了。身处校园着一个鼓励多元思想的环境,这有助于她们找到身份认同,建立社群基础。
她也认为不能把一些人的言行定为他们对同性恋的歧视,“如果说别人在歧视我们,其实是把同性恋和其它同学作为一个异己而存在,这种二元对立是不包容的,也不利于观念上的进步。性少数是被定义的,我们自己不能够把自己对立和歧视起来,而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性是社会文化和生活中一部分,既不应该把它放大化,也不应该闭口不谈。
一些身边同学的所谓;排挤、歧视‘可能是来自于我们对同性恋的好奇和不了解。这种异于己的现象让我们产生困惑,所以校园多元性与性别倡导是有必要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