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与夫人杨子烈的墓地
张国焘与夫人杨子烈的墓地
张国焘与夫人杨子烈的墓地
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以82岁的高龄,走完了他誉毁起落的人生之路。
张国焘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士嘉堡的老人病院去世的。去世后葬于士嘉堡南部的一家公墓——松山园,是万柏墓园公司的三大公墓之一。 1994 年张国焘的妻子杨子烈去世后,与张国焘合葬一处。
张国焘晚年在加拿大穷困潦倒的消息曾见于多家报刊,但他的墓地、入葬细节却鲜为人知。自从移居多伦多,尤其是阅读了大量的鄂豫皖苏区红军史和张国焘传记之后,我对他的最终归宿产生了强烈的探寻欲望。今年春天,带着年前在网上找到的线索,我来到松山园公墓,了解张国焘归葬松山园的情况。
松山园始建于1928 年,位于多伦多东南部士嘉堡区内,占地成正方形约0.7 平方公里,距离北美五大连湖之一的安大略湖仅3 公里,于市区内闹中取静,青松绿草,肃穆安然。除平民百姓安葬园中之外,还有专门的区域以特价为 6000 多名加拿大籍、非加拿大籍的退伍军人提供了"归宿",以表彰、纪念他们对国家的特殊贡献。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炮陈列丘原,更使松山园独有一景。
鸥鸟翔空,松鼠嬉地,环境悠然平和,偶尔有人来祭奠,身着制服的保安人员驾车缓缓沿路巡视,松山园似乎使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们在甜酸苦辣的人生经历之后回归了天堂,一切井然有序。
然而,张国焘夫妇毕竟不是普通人家,他们的身后事也必然与寻常百姓有所不同。
张国焘入葬时登记的名字不是他的本名,大概是杨子烈的刻意安排以躲避人们寻墓。按公墓管理常规,任一来访者可以向管理人员提供墓地主人的姓名以查找具体位置,可是张国焘墓的注册方式,使你即便知道他葬于松山园,也不能在管理处正常查询墓地的方位。 密密麻麻的墓碑群里,如果你决定踏遍丘原,逐个寻找,实如大海捞针。我在网上查询张国焘墓地址时,曾看到不少多伦多网友在松山园久寻不得的留言,我第一次的探访也因此毫无结果。
张国焘墓碑上的英文名字 KUO TAO CHANG (如图所示:姓氏 CHANG 刻于碑顶,且英文名字姓氏在后 ),与其自传《我的回忆》在当地图书馆的作者英文名字记录相符;墓碑显示他出生于 1897年 11月 26日,逝于 1979年 12月 3日。 杨子烈墓碑上刻的英文名字是 TZE LI YOUNG CHANG, 1902 年 12 月9 日出生,逝于 1994 年3 月 27 日。
张国焘夫妇是1966 年离开香港到美国的,应持香港政府签发的英文护照,当时香港唯一的官方语言是英文。 KUO TAO CHANG 和 TZE LI YOUNG 的拼法类似于粤语名字的拼音,即那种方言发音加以英文音记的模式,这两个名字应该是张国焘夫妇在美国、加拿大政府登记的正式名字。
张国焘夫妇两人墓碑上的中文字是:张公国焘, 张杨子烈。
在松山园管理处的电脑资料里,对这个位于第五区编号 2263 的墓地主人是这样记载的:KAI YIN CHANG, 葬于1979 年,月份日期不祥,因当时尚无电脑管理,故详情空缺; TZE LI CHANG, 91岁,逝于 1994年 3月 27日。
张国焘,又名特立,在中国早年的政治活动中,这两个名字常为使用;恺荫是他的字,曾用凯音。在张国焘夫妇均以粤式拼音拼写的英文名字中,突然插入这么一个完全按普通话拼写、多年少用的字—— KAI YIN 来,的确令人迷惑。我原以为 KAI YIN 的发音并非普通话,或许要遵从不同的读音规则。尽管我也陆陆续续读过不少与张国焘历史有关的资料书籍,包括他本人的自传,但一时真还不能由KAI YIN CHANG 这个名字联想到那位曾经以"肃反"为名,铲除异己,在鄂豫皖苏区、川陕根据地尤其是在红军中杀人如麻、不可一世的张主席。
张国焘夫妇在加拿大时生活很艰难。因三个儿子均无力负担他们的生活,两人于 1968 年到多伦多与儿子短住一个时期后,很快就开始领取政府养老金并靠此生活。张国焘不久于人世,张家无钱安葬,据有关资料,最后还是由杨子烈出面,经人求助于当年在俄国受过张国焘救助的蒋经国,蒋安排下属汇了 3500元美金,这才解了张国焘的后事之忧,使其 "死有葬身之地"。张国焘墓地的大致情况是:
墓碑是普通的灰色石料,大约高 95 厘米,宽57 厘米,厚 20.5 厘米,其距离到两侧墓碑约各 95 厘米。墓碑左右是两棵小松树,紧紧拥着石碑,碑文面向正东南。张氏夫妇的墓碑是与别人共用的——碑的后面为葬在另一侧的一对洋人老夫妇刻录了他们的碑文。
这个双面墓碑实实在在为我的寻觅增加了不少难度。松山园的大部分墓碑是独用的,较为常见的形式是两个石碑背对背,棺木各自在碑前下葬,所以我查了一面之后就不再看另一面。张氏的墓碑正在路边,而他们的墓碑碑文向内,我一直以为它只是那对洋人老夫妇的。前一天,我虽在冽冽寒风中搜寻了 4个多小时,但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碑的内侧。
我在张国焘夫妇墓前看到了塑料花和凋谢的鲜花,或许是张家的后人祭扫时带来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