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胡琴将四十井老街的发廊也搬到了社区。据悉,40岁的胡琴开发廊已经有21年时间了,尽管在老街时的住房条件不是很好,但市面非常好,足以维持全家的生活。2010年拆迁后,胡琴尽管拿到少量的补偿,却没了门面,最后她将发廊安在了60平米的小房子里。图为胡琴在为客人理发。据悉,来理发的大多是过去的邻居和熟人。
吴淑英原来在四十井老街上开一个手机店,搬迁后在小区租了一间门面继续卖手机,同时代收发快递,基本可以维持全家的生活。
同样搬迁而来的王伟伟并没有像李德仙那样有生活补助,没有手艺,也不能像胡琴那样自己就业。在小区开美容店失败的她便在家做起了全职主妇,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孩子和丈夫生活。在王伟伟看来,虽然目前住在高楼里,但与自己向往的城市生活还是有点差距。正是这个原因,王伟伟和老公在别的小区买了一个环境更好的房子,并且已经装修。不过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在这里除了自己的家人,还有原来的那些老邻居,最终王伟伟和丈夫还是决定先留在安置小区。图为王伟伟一家三口。
四十井村的城镇化是中国众多村庄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城市化进程,这些村民已经发生身份和职业的分离,比如他们失去土地后已经成为市民,但却没有适应的职业,同时更多的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却依然停留在过去,使得他们处于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混沌状态。图为一些老人聚集在私人棋牌室里打牌,消磨时光。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融入城市并不是“农村人”到“城里人”简单的标签置换,也不是“村民”到“市民”肤浅的名称更迭,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图为一些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聊天,而他们的丈夫则在外打工挣钱。
这群生活在高楼里的农民真正成为“城里人”,融入城市生活,还需要职业培训、社会保障、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推进,而不仅仅是给他们一栋楼房。图为四十井老街的位置依然有几户房子没有拆迁,已有5年时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