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开肚皮 仅有一团棉絮
马继民告诉记者,当时日军将散居村民集合起来,俗称并大屯,断绝了他们与抗联部队的联系。村民出门需要通报,比现在上班打卡还要严格。那时粮食紧缺,即使生火做饭也不敢大面积生火,要挖长长的烟道,这样一来敌人就不会注意到远处升起的细弱的烟。
后 来斗争条件实在太艰苦,北满同志开始退到苏联,有人建议杨靖宇不行也撤吧。“爷爷当时就讲了句: 我不能撤,我杨靖宇扛起的抗日大旗不能倒,现在走了,想 再回来就太难了,老百姓也没有了盼头。 ”敌我力量太悬殊,杨靖宇清楚地知道留下只有死,但还是决绝地把生的希望抛开。
到了1940年,部队不断减员。为了保存实力,杨靖宇决定化整为零,为革命保存力量。
那一年的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剩的两名警卫员也在筹集粮食时碰到日本讨伐队,壮烈牺牲。日军在他们身上搜到了一些物品,推断出杨靖宇就在附近,包围圈缩小。
“到了第四天,我爷爷未进一粒粮,已是饥寒交迫。在山上一个看粮的窝棚,他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晚,而那天恰好是那一年的正月十五。”马继民讲到这里顿了顿。
最后,伪排长赵廷喜告密使敌人最后找到了筋疲力尽的杨将军,他靠在一棵大树边再也迈不开步。
“敌人开始许下高官厚禄,但我爷爷都不为所动。一看劝降无望,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发起了围剿射杀的命令。最终,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而扣动扳机的,正是跟随程斌一同叛逃的张奚若。
那时的东北深山上连树皮、杂粮豆没有了,日本人很惊讶于杨靖宇的生存力,于是剖开了他的肚子。而里面竟然没有一粒米,只有成团的棉絮,消化不了囤积在胃里。
为了震慑百姓,日军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头颅用铡刀铡下运到通化示众,而身体就在山间草草盖住。数日后,日军请木匠雕刻出杨靖宇的头颅,与尸身一同下葬,并请和尚为其念经。
1946年东北光复,辽东军区又重新将其安葬, 在墓前将告密者赵廷喜、李正西枪毙,并下《告同胞书》,将杨靖宇牺牲地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7年,杨靖宇的遗首与身子终于修复在了一起,静静地安息在靖宇陵园中。
“这块桦树皮就是我家传家宝”
“对了,你要不要看我带来的传家宝?”采访中马继民突然问道。记者听罢欣喜万分,连连点头。马继民起身从随身包里拿出了一团用红布包起的东西,“难道包着烈士勋章?”记者猜测着。
马继民小心翼翼地将红布打开,记者惊讶地发现,捧在他手中的竟然是一块小木桩。有些树皮已经从树上脱落,似乎动作大点儿,剩下的也会雪片般散落。
“这 块桦树木是1953年爸爸妈妈第一次去哈尔滨瞻仰爷爷时,当地的老战士给他们的。桦树是东北的物种,当年包括我爷爷在内的抗联战士就是吃着这些战斗的。是 一种记忆,也是一种纪念,因此格外珍贵。”马继民对一脸困惑的记者解释道,“它是我家的传家宝,我妈妈有时会把它拿出来,嚼一嚼掉下的桦树皮。”
马 继民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不久就因公去世,关于爷爷的故事,很多正是从妈妈口中知晓。“印象中7岁时我随妈妈一同扫墓,陵园旁有个纪念馆,里面就有很多爷爷的 照片。虽然妈妈给我讲了不少爷爷的事迹,但是因为当时太小,只知道爷爷是抗日英雄,并没有强烈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有些陌生。大人扫墓时,我就在陵园里爬松 树玩耍。”马继民笑笑。
随着年龄增长,虽未曾与爷爷谋面,但马继民越来越意识到了他与爷爷间强烈的血缘关系。上了高中后,接触了大 量红色电影、书籍的他,也越发为有这个爷爷感到骄傲自豪,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有英雄后人的样儿。随后,马继民也坦言,作为杨靖宇的后人很累,需要比别人更加 谨言慎行。“妈妈只上过识字班,但却常常为大家讲爷爷的故事,并教育我不能以此炫耀,更不能给爷爷抹黑。”马继民说道。
当记者问道 他是否也常给下一辈讲述这些事迹时,马继民有些无奈:“作为英烈后人有责任把历史、精神向下一代传播,但现在这一代可是不好灌输咯。我家里有100多本旧 货市场淘来的书,常提醒儿子多看看,看不懂问我,也会在假期时带孩子去东北纪念馆转转。这些抗战精神,除了要传播,还要传续下去。我会一遍遍讲,反复 讲。”马继民眼神里充满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如今,肩负着使命的马继民会在东北和河南老家两地穿梭,忙着搜集抗联史料,也不忘去看看爷爷。有时天一亮他就上山去,在杨靖宇战斗牺牲的地方,抚摸抚摸那里的白桦树,再和爷爷叨咕叨咕家里事儿,一待就是一整天。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