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争论:是中式教育失败还是学生不懂尊重
纪录片第一集播出后,关于“中式教育”有用与否,在中英两国引起不小的争议。
英国《卫报》率先批评了“中式教育”: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这篇评论文章表示,BBC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但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不少中国网友则将矛头指向英国学生的顽劣。新浪微博网友@兔子小嵐也表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放到哪个国家都会被训斥,跟国家国情无关。
还有网友反驳“中国教育丢人”:我只看到老师很努力地在教,而学生并不是很尊重。数学课有那么难上公式有那么难记?没看到聪明学生表示很好理解吗?
专家:“中式教育”太看重教而非学
不过,对于“中式教育”,中国网友也纷纷表示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功利化、数理化课程太过艰深等问题。
网友@樊清霖表示,如果教育就是填鸭和考试,那中国早就把持了各种科学奖项和科学发明。相反,恰恰是这种应试教育磨灭了所有好奇心和发明创造,也造就了绝大多数学生去读大学、混大学、读完啥也不会。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过于看重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但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而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育。
而如纪录片这样完全硬搬“中式教育”也肯定不对。“就算想借鉴中国教育,也要进行一定的适应本国国情的改变。中国现在也有学校会实行西化的教育模式,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归根究底是要适应本国国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表示,中国教育到英国,和英国教育到中国,都会遇到水土不服,“毕竟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国学生肯定更适合中国的教育,英国也是如此”。
曾赴英交流的上海教师:纪录片作秀成分更大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纪录片中中外师生的夸张“对抗”,引来了对该片真实性的质疑。
“纪录片有点假。”当澎湃新闻问及中国老师赴英教学的纪录片时,吴云立即发出质疑。
吴云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数学老师,2014年11月,她和28位来自上海的数学老师一起,赴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教学;2015年2月到3月,她又赴英参加第二次教学活动。
“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和我所见的那个新闻内容完全不一样”。在吴云看来,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或许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我的想法,它是假的,只是一个媒体的炒作手段而已”。
储朝晖则认为,“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并不了解,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在储朝晖看来,让英国学生完全适应“中式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学生会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必要?所以可能才会有纪录片中的一些排斥表现,“5位去英国教学的老师,即使英语教学沟通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英国的文化可能也不是很了解”。
高二从江苏赴英国念书,现在在英国念物理的大一学生Fredrick也认为,以“绅士”闻名的英国总体上很讲文明,纪录片里英国学生表现得没有礼貌,可能由于他们的一种排斥心理和对中国教育方式的不适应。
Fredrick觉得,英国上课比较自由,有问题随时问,很大程度上靠自觉和兴趣,“当学生有兴趣和热情,是不需要管理的”。
而且,国外的基础数学教育也不像国内描述得那样简单,英国数学也有难易之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就学基础的,喜欢数学的学生就会认真去钻研。”Fredrick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