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道县现在出了名。
据说,那里有一百多人,是从“前世”转世而来。在媒体报道和网络传言中,他们被称作“再生人”。据说,他们的“前世”是夭折的儿童、溺水的少女……甚至有一个13岁的小学生,是自己的曾祖父转世。
“再生人”的真假,并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背后,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
这些人有哪些显著的共同特点?他们是怎样产生,又怎样获得乡邻们认可的?当地人又怎样看待这一说法的不合情理甚或荒谬之处?
当地政府是否有利用这一现象发展旅游的隐秘动机?
何彬一直相信,女儿何姿娜是个“再生人”。29年前溺死的姑姑,是她的“前世”。
被他认为铁证的情节之一,是一岁多的女儿曾经指着姑姑生前用过的镰刀说了四个字:“这是我的”。
如今,26岁的何姿娜已经嫁到城市生活。对于自己被赋予的这种身份,她撇了撇嘴,表示:“我也是半信半疑。”
一个神秘主义的名词,往往要三个同类才能解释。而这又带来了更多无法解释的东西。
之所以女儿没能留下对“前世”的一丁点儿回忆,何姿娜的母亲认为,是小时候给她吃的一种红鲤鱼起了效果。
这种产自水田里的鱼在当地并不少见,但却被说成有传说中“孟婆汤”般的功效,吃了能让“再生人”“忘记前世”。
对这个问题,当地另有一种更为传统的答案:人投胎转世时,要过一条半浊半清的“黄泉河”,在过河时如喝了这条河里的水,就记不清前世了。
关于“再生人”的故事,这里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轻松地讲上好几个,“某某记得自己上辈子是只小白猪”,“谁家小孩是他爷爷转世投胎”,永远不乏离奇的情节。
只是,多问一句便会扫兴。
“我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很多人看到了”“这是真的,他的父母、邻居、亲戚都那么说”……
所有的“再生人”事迹,都出自其父母和至亲之口,从来没有一个外人亲眼见过那些被指为“再生人”的小孩显示出某种“神迹”。即使他们被抱到“前世”亲人的面前,也是一样。
能对自己的“前世”侃侃而谈者,只是他们之中的极少数人。而且,都是在成年之后。
这是“再生人”的一个显著特征。
上辈子我总是骂她她还在恨我
坪阳乡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湖南、广西、贵州的交界处,人口不到8000,大部分是侗族。
从省会长沙来这里,无论汽车还是火车,都在9个小时以上,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早在十几年前,这里就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然而,这里的民风,淳朴得令来访者难以想象。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村寨里,吊脚楼联排紧挨着,各家各户又都有些亲戚关系,人们往来密切,彼此信任,很少有怀疑对方的时候。
没有人能说清楚,“再生人”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尽管轮回转世的说法很多年以前就出现在老人乘凉时给儿孙们讲述的古老故事中,称之为“银丁”(谐音),“银”是“人”,“丁”是“清醒的”;两词相加,意思是“对前世拥有清醒记忆的人”。
村民们也不知道,这种说法,在印度、非洲一些偏远地区,也在同样淳朴的当地人中口口相传。
这个古老的名词,真正传播开来却是因为现代科技——电脑、网络、博客。
2008年,坪阳乡的文化站站长杨盛玉开通了博客。那年,他52岁。
《诡异的民族文化现象,难解的人生转世谜团》是杨盛玉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再生人”的博文。
在文中,他写道,“我是一名文化工作者,连日来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做文化调研,竟惊异地发现,这里有一种神秘诡奇的文化现象——令人难解的人生转世谜团。出于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好奇和责任心,我自然十分认真而细致地做了各种记录”。
杨盛玉的博客连载了9篇再生人故事,而且每一篇都有名有姓,读起来十分逼真。他没想到,这几个故事在网上到处流传,但是添加了许多广告。这让他非常生气,因此特别在文章底下加了一排大字号的版权声明。不过,丝毫没有效果。
杨盛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收集的全坪阳乡“再生人”名单在一百人以上,但是涉及他人隐私,“不方便展示”。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