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领导一起总会开开玩笑。和当时的市委书记吴新雄一起出席外面的会议,有人来介绍时,李豆罗就自己打趣:“高的是书记,矮的是市长。”
李豆罗早就想好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在正式回乡搞建设之前,他向当时的省委书记孟建柱、省纪委书记等领导打过报告,得到批复同意。“回去建家乡肯定要筹款,就会惹麻烦,必须打报告。”李豆罗介绍,自己做官40年,一路告状有十多次,不谨慎不行。
回村筹款搞建设,李豆罗就把老朋友黄华明安排去管钱。黄华明告诉记者,西湖李家是个自然村,搞建设成立的公司是村集体企业,黄华明是总经理,李豆罗是董事长。但公司也没有会计,募集来的资金都放在前坊镇财政所以避嫌。
回到西湖李家后,李豆罗就彻底告别了官场,每年老干部的团拜会之类都不再参加。离开了就彻底离开,对南昌的事务,李豆罗是“脑子不想,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嘴巴不说”,安心做自己的农民。
创业
用5年时间把农村建成景区
李豆罗的创业梦就在西湖李家,除了秀丽的风景,他更要留存农耕时代的文化。
到西湖李家搞建设,他是逆潮流而动。农耕文化早已落寞,村民都外出了,剩下老弱病残留守。但李豆罗有自己的梦想,他想留下一些什么。
他现在的日子变得很规律。晚上11点左右睡觉,每天记点笔记,陪2岁的孙女看动画片。然后就是锻炼,12.5公斤的哑铃,每晚都做20多下。5根的扩胸器,他能拉好几下。
早上8点半左右,他就起床了。在西湖李家住了5年,李豆罗没给自己建房子,就住在乌岗林场的老房子里。二楼他自己住,楼下住的是两个大学生村官。
不过,他每天都忙忙碌碌,各种工程建设,他都要在现场盯着。以前不会开车,退休后他学会了开电动车。花2万多块钱买了辆国产车,每天在西湖李家跑来跑去,里程已经有1万多公里。搞西湖李家的建设,黄华明透露,五年已经投入上千万资金。钱都是李豆罗通过募捐的形式筹集起来的,后来做大了,也有了一些国家的项目建设资金。
李豆罗说,现在自己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筹钱他也总结了几句话,“乡邻相筹,友人相帮,项目相凑”。在今年大年初一,西湖李家的村民就捐了17万多,而这种捐款每年都搞。
李豆罗告诉记者,对西湖李家的建设,自己也没有具体规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筹到多少钱就做多少事。
他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一是种树、修路,搞好环境,想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的样子。他按照徽派建筑风格,通过“穿衣戴帽”的办法,加修马头墙、巷道,粉墙黛瓦的建筑群慢慢建起来了。修旧如旧,六百年历史的村落蔚为壮观。
其次就是保存原有的农耕时代的文化。如甲第馆,是按照“青砖黛瓦”的大户人家模样建起来的,被用来出租给附近村民办旧时风俗的婚礼,坐花轿、拜高堂、入洞房,亲人在婚宴上都要唱贺郎歌,不会的就跟着节奏唱。一套套都是原有的礼节、习俗。
为了保存农耕文化,李豆罗还建了个农博馆,保存的都是旧时的生产工具。如舂米、做面条的器械,以及农耕时代榨芝麻油的工具。冬天,李豆罗请来旧有的手艺人,用古代的方法现场演示榨芝麻油,让游客感受过去的文明。
农博馆里,农具琳琅满目,不是老人讲解,年轻人已经完全搞不懂那些农具的用途了。有一些珍贵的农具,是李豆罗四处找人打听搜罗过来的,有一些也是游客参观后自己送来的。
在西湖李家转了五年,李豆罗每天兴致高昂,忙个不停。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遗憾,现在“建筑还没扫尾,管理还没开头,文化还没做上去,产业也还没找对路。”不过,李豆罗最不急的是赚钱,他相信再过5年后,西湖李家又是另外一番新气象。
感受
好苦、好累、好气、好欣慰
在建设乡村的五年时间里,李豆罗觉得是“好苦、好累、好气、好欣慰”。如村头挖出来的荷花池,因为冬天没钱修水利,结果去年夏天一场大雨就快溃堤,挖掘机开到了村头来堵,但大风大雨,村干部都想躲雨。李豆罗发火了,“你们谁还比我年纪更大是吧?”
“好气”的是李豆罗本来脾气大,来到村里辛辛苦苦一砖一瓦地搞建设,但村民也另有想法,“回来几年,没有几个说我好话的。”李豆罗说。
老友黄华明则解释,主要是西湖李家搞工程的多,但为了避免麻烦,村里的工程,西湖李家的人一个都不能插手,全部是外面的人来投的标。“一碗水不端平,哪里还搞得下去。”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